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之星

九旬老夫妻勤俭持家 毕生积蓄建立百万元慈善基金

【信息时间: 2012-12-12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孔锦文,男,93岁;王爱廉,女,90岁。二人捐出毕生积蓄设立“孔锦文、王爱廉爱心基金”,主要用于帮助农村特困家庭救急、贫困老人改善生活以及给贫困学子助学。这是海安慈善史上第一个个人冠名慈善基金,也是个人捐赠数额最大的慈善基金。这一对年过90的老夫妻,他们在耄耋之年掏出自己毕生的积蓄,向世人诠释了“爱心”二字的深刻含义。
 
拄着拐杖上台 耄耋老人奉献一片真心
   捐赠仪式现场,虽说是接近傍晚,但外面依然热气腾腾,93岁的孔锦文老人顶着烈日,从家里赶到了而他的老伴儿王爱廉今年也已经90岁了,因为身体不适,卧病在床,没有能赶来参加活动。孔锦文老人一身白衣黑裤,显得平凡,倒是他花白的头发,在会场里特别引人注目。“不要搀,我自己可以走。”孔老拄着拐杖步调很慢,但是走起路来却稳稳当当,说话的声音也是格外洪亮。“我和我老伴儿商量的,我们年纪也这么大了,现在生活也不愁,自己还有退休工资,我们这些积蓄不要老是放在身边了。”孔老和老伴儿王爱廉一商量,还不如把他们多年来存下的积蓄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把钱都捐给慈善事业,把钱用在更有需要的人身上。”老人的一番心里话,激起了台下阵阵掌声。
 
 
 
爱心基金得来不易 勤俭老人历经一生艰辛
捐赠仪式上,老人将100万元的捐赠牌递给县慈善基金会负责人,捐赠牌很轻,这一递一接的动作也看似简单,会场下的人却难以想象这100万元代表的不仅是人民币,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两位老人的酸甜苦辣。老人的女儿透露,父母亲都非常勤俭,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节省,不能暴殄天物。“我们过去过得苦日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不能浪费。”孔老告诉记者,15岁自己就在海安做学徒工,“跟人家后面学做生意,头3年没工资只管饭,后3年才开始有收入。”而孔老的第一桶金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有了点积蓄之后,我就和朋友一起开了个杂货店,就在现在的博物馆斜对面,我很有商业头脑的。”虽然是开店赚钱但是孔老从来都是以诚待人,“卖货真的就要说真的,好的就说好的,不能以次充好。”
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孔老这个小老板也转变成了商店的一名普通职工,后来在海安五金公司退休。退休之后,闲不住的孔老又运作起他的商业头脑,“我们夫妻俩就到路边摆摊卖布,做点小生意。”风里来雨里去,老夫妻俩这小摊一摆就是十多年,“早上五点多就起来去摆摊,卖到晚上,扛布扛得肩膀疼,到了晚上再把布寄放在别人家,第二天继续摆摊,一年四季都是如此。”虽说是赚了些辛苦钱,孔老说他做生意从不占人家便宜,更不会占国家便宜,“我摆摊卖布都交税的,不交税我就不卖。”孔老坚定地说道。
 
多年关注贫困人群 朴实老人拥有一颗善心
孔老夫妻俩的爱心善举并不只是在一时,而是贵在坚持。最早开店时,孔老的店门口就常年摆着个茶水铺,经常过往的行人都知道孔老板店门口可以免费喝茶,“有时候我去上海进货,就带点治疗腹泻的药丸回来,分给穷人吃,那会儿他们谁有点不舒服都来我家要点药。”孔老笑道。
孔老爱看书看报,有时候看到一些贫困家庭的报道,孔老经常会挺身而出。“前年海安台放的一个节目,介绍十七个贫困残疾家庭,我们夫妻俩看了之后很感动,当时我老伴儿身体还好,我们就找到民政局去了。”孔老在查询到十七个家庭的信息之后,老夫妻俩在女儿的陪伴下,挨家挨户地给这十七个家庭送去了善款。孔老的女儿说,父母亲做了多少好事,恐怕自己都数不过来了,而靠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也是两位老人家的愿望和梦想,“我总结了几句话,积德行善,世代受益,勤俭做人,幸福永恒,富由勤俭败由奢,知足常乐福气来。”孔老笑道。
对于孔老所做的这些好事,孔老的五个儿女也一直表示非常理解和支持,“我们个个都有工作,吃穿不愁,父母亲的钱他们自己做主。”孔老的大儿子真诚地说道。孔老的三女儿告诉记者,父母亲的善心其实早已经感动了他们这些儿女,“以前,我父亲每年3次香期都要到庙里捐钱,还特意把100元全部换成硬币给庙门口的乞丐,现在父母亲腿脚不方便了,但是我们每年都会帮他们去庙里捐钱。”
在父母亲九十大寿时孔老的儿女们写下的一段诗词,也很好地印证了老夫妻俩不平凡的善心:
     重阳九九书华章, 偕老白头坐高堂;
     风雨同舟千礁过, 金晖满目晚晴常。
     任凭乱世多劫难, 权作舞台捉迷藏;
     花甲不失当年勇, 十年挥汗夙愿偿。
     知足安忍孝为先, 勤作惜福乐施帮;
     金玉满堂何足羡, 德行传后福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