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让更多贫困百姓感受“家门口”的慈善温暖

【信息时间: 2016-03-1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我县将“发展全民慈善事业,推进村(居)慈善工作站建设”列入2016年县政府15件民生实事工程,努力使慈善组织向基层延伸,让帮扶救助更加直接有效。目前,全县236个村(居)全部建立了慈善工作站,实现全覆盖
让更多贫困百姓感受“家门口”的慈善温暖
 梅丛婧
     
    近日,高新区中城街道镇南社区慈善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在已募集21万余元爱心基金的基础上,该社区募捐活动仍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这是我县倡导全民慈善,加快推进村(居)慈善工作站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我县将“发展全民慈善事业,推进村(居)慈善工作站建设”列入县政府15件民生实事工程,自去年4月全县召开村(居)慈善工作站现场会、10月在海召开全市基层慈善组织建设推进会后,全县上下掀起了一股浓厚的“知善、向善、行善”热潮,“家门口的慈善”被越来越多的百姓认可。目前,全县236个村(居)全部建立了慈善工作站,共募得善款270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慈善组织在基层的全覆盖。
      募捐是村(居)慈善工作站建站的重头戏。高新区共有58个村(居),流动小喇叭、流动电动车、村干部联手志愿者……广泛、深入、全面的宣传发动,让该区募捐工作赢得了民心。目前,高新区所有村(居)均已建立慈善工作站,其中海陵、镇南等10个社区和海北、平桥等5个村慈善工作站已挂牌成立。截至39,该区共募得到账善款830多万元,所有村(居)善款募集均在10万元以上,其中凤山村募得善款40多万元,谭港村、通学桥村募得善款均在30万元以上,群众参与率达90%以上。
      村(居)慈善工作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党委政府的民生实事与民间“凡人善举”的有机结合,每个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凡人善举”并非每位村(居)民都能做到。然而,在雅周镇杭窑村18组,年过六旬的老人高文强就是一个“特例”。
      高文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妻子因身患癌症急需治疗,10多万的医疗费让这一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最终,病魔还是夺去了妻子的生命。然而,高文强并未因妻子病逝且还未办丧事,停下慈善的脚步,他迅速响应镇村号召,毅然掏出100元,递到了村长高广润手中,“我是村里的一员,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据了解,地处我县西南边缘的杭窑村没有一家企业,相比其它村(居),该村募捐缺少了企业老板的带动。然而,这一客观因素并未影响广大村民自觉奉献、投身慈善的热情。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典型群众带动示范,五保户、低保户踊跃参与,“接地气”的慈善工作瞬间集聚了人气,仅全镇动员会召开后第二天,杭窑村就募得善款近7万元,百姓参与率达90%,目前,该村15个村(居)全部建立了慈善工作站。
      作为全县村(居)慈善工作站建设首批试点村之一,2014年底,李堡镇李灶村成立慈善工作站,在村民参与率达100%的前提下,李灶村共募得善款40余万元。据李灶村支部书记储祥华介绍,该村救助对象以“因病致贫”家庭为主,去年共救助60人左右,总救助金额3万元。村级救助有了平台和资金,让李灶村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家门口”的慈善温暖。

      按照“有组织、有制度、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有基金、有档案管理”的“六有”标准,去年8月底,我县已对滨海新区、李堡镇所有村(居)以及其余每个区镇3个试点村(居)共55个慈善工作站进行了考核验收。今年3月底至4月初,我县将对其余181个村(居)慈善工作站进行验收考核,努力使每一个村(居)慈善工作规范运行,阳光操作,让每一位贫困群众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