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瑞林夫妇。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家住海安镇中心街道育才社区新桥新村的沈瑞林因一次工伤高位截瘫,而他的妻子孙晓春一直牵着他的手,始终不离不弃,相伴相随经历了44年的风风雨雨,走过了44年的坎坎坷坷。
不幸降临 孤身挑起家庭重担
结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甜蜜而温馨的,然而这样的甜蜜温馨,对孙晓春来说实在太短暂了。1971年,婚后才不到一个月,丈夫沈瑞林就因工伤全身瘫痪。一个刚刚组建的爱巢面临倾覆!
“我们分手吧!”从医院回来,沈瑞林就向妻子提出离婚,因为他知道自己会拖累孙晓春。“分手”,在外人听来是一个无情无义的词语,但沈瑞林跟妻子孙晓春絮絮叨叨了44年。然而不管沈瑞林怎么说,孙晓春就是“牵手”不放。
沈瑞林原是南通航运公司工人,而当时孙晓春还是农村户口,在乡下务农。丈夫瘫痪了,孙晓春只得进城照顾丈夫。一段时间下来,孙晓春发现丈夫那点微薄的工资就是再节省也不够家用,她想找一份工作,边挣钱边服侍丈夫。航运公司考虑到他们家的实际困难,决定让孙晓春进厂里工作。
工作有了,但工厂离丈夫当时的宿舍有好几里。沈瑞林说,买辆自行车吧,这样免得你来回走。孙晓春又何尝不想,上班下班都得步行,很不方便,可数数那点微薄的工资,孙晓春还是放弃了。有班上就行!孙晓春这样安慰自己和丈夫。
这一走,就是25年。孙晓春就靠着双脚,在宿舍和工厂之间来回奔波,一直到她从工厂退休。
悉心照顾 给丈夫一个温暖充实的家
为了这个贫困而又残缺的家,孙晓春真是操碎了心。
因为长期卧床,沈瑞林体质不大好,发热头痛是常有的事,有时高烧不退,还得去医院。但他不能坐着,孙晓春就用平板车拉着他去。
为了让丈夫少受些折腾,孙晓春硬是抽时间从当过医生的父亲那里学会了打针、针灸、推拿和常见病的配药。为了使长期卧床的丈夫少生褥疮,孙晓春总是尽可能多地为丈夫翻身、擦洗,身材弱小的她每次都会累出一身汗。
为了提高丈夫的生活质量,孙晓春想方设法丰富丈夫的精神生活。在沈瑞林的床头,有一台老式的“红灯”牌收音机,那是30年前花二十多元买的。孙晓春说,那时自己要家里厂里两头跑。自己去上班后,家中就剩丈夫一人,于是就想到买一台收音机给丈夫听了解闷。二十多元,在那时对他们家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可为了丈夫,她咬咬牙就给买了。而每次丈夫住院时,为了省钱给丈夫看病、补充营养,孙晓春连一份快餐都舍不得给自己买,总是步行回家吃饭。
克服困难 工作上做出喜人业绩
总有人追问孙晓春:“一结婚就摊上了个包袱,活得这么苦,就没想过离开他吗?”孙晓春只是淡淡地说:“这就是命,当初既然有缘牵手,那就不能只想着自己,要不然还叫什么夫妻?”
憨厚,不善言辞,这就是沈瑞林。但说到孙晓春,他总有说不完的话。他说:“晓春就是我的天和地,如果没有晓春,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如果真有来生,我要做牛做马报答她、偿还她。”这话很朴素,也很真实。44年,夫妻俩牵手相依,微笑着共同面对人生的挑战。
他忘不了妻子用板车拖他去医院时吃力的背影;忘不了住院那阵子,服侍他的妻子除了要为他的病情担惊受怕外,还因为没钱付床位费睡了整整3个月的长凳。每当看到妻子憔悴的面容和疲惫的身影时,沈瑞林总是很心疼。
“要不是因为我,她原本可以干出点大名堂。”沈瑞林说。朴实的孙晓春对待工作一点不含糊,1983年9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被评为南通市城镇妇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并光荣出席江苏省第六届妇女代表大会,1984年当选县人大代表,1986年被南通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44载相濡以沫,44载两手相牵,就像一面镜子,静默无声,却折照出人性的善良与责任、坚韧与顽强。
(县妇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