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凤山“爱心驿站”让留守花朵美丽绽放

【信息时间: 2015-04-29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近年来,高新区宁海街道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守儿童数量随之不断增加。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解决他们心理、生理问题和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创新未成年人工作举措,扎实开展“结对帮教引领人生”活动,今年以来,街道办与社区、学校联合,以“六个一”为载体,在凤山村创建首个留守儿童“爱心驿站”,实现对留守儿童关心、关爱的“无缝对接”,让“父母创业放心,牵手监护舒心,社会关注宽心”。

  一份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凤山村共有96名留守儿童,“驿站”把他们的家庭住址,父母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及成长过程记录成一份较完整的“留守儿童档案”。

  一间关爱工作室

  村支部专门腾出一间4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作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室,悬挂留守儿童“爱心驿站”标识牌。配备电脑、电视机、DVD机、电子琴各1台,选配符合儿童阅读需求的书刊、电子出版物300多种,以及各种文体器材。充分利用社区校外辅导站活动阵地,开设留守儿童“爱心教室”、“爱心聊天室”、“爱心书屋”、“爱心文体活动室”,由专人负责,全天开放。

  一支爱心志愿者队伍

  “驿站”聘请“五老”、大学生村官为兼职辅导员,吸收校外辅导站、家庭文化室、农家书屋管理员为校外辅导员,聘请在职教师、在读大学生志愿者为假日辅导员,组织和动员社会具有爱心和责任能力的人士担任“代理家长”、“爱心妈妈”,建立起专兼结合的多元志愿者队伍。

  一项“1+1”爱心帮教活动

  开设“四点半学校”和“周六服务站”,坚持每天下午放学后将无人接送与管理的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儿童召集到“四点半学校”;爱心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进行作业辅导、游戏活动等。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法治课堂、道德讲堂活动。紧扣“学法立德,践行梦想”主题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一月一重点,上好“童心向党”课、“八礼四仪”课、“劳动最光荣”课、“争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模范”课,培育孩子“向上向善”,让道德种子在孩子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次视频对话

  利用电脑、网络,让留守儿童在每个周末通过视频对话,“近距离”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现场对话。视频连线成为孩子与父母联系的绿色通道,同时也是“驿站”爱心使者向家长汇报孩子成长情况的“直通车”。

  一套激励机制

  每年召开一次社会爱心人士座谈会,广泛发动爱心人士支持“爱心驿站”建设。每年召开一次家长见面会,汇报交流孩子学习、成长情况。

  目前,凤山村干部、职工、教师、企业家、个体户纷纷甘当热心人,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退休教师谢世萍,今年60岁,她为留守儿童在驿站和家庭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她运用QQ视频对话或电话方式,将留守儿童在驿站、学校和家里表现,告诉远在异乡的家长,将家长的一片殷切期望转告给孩子,为留守儿童营造一种家的温馨。节假日,谢世萍除了管好驿站日常事务外,还义务为他们辅导作业、讲解习题,一同学习、一同交流、一同玩乐。孩子们把驿站当成自己的家,把谢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在她的辛勤工作下,一个个留守孩子习惯好了、性格变了、学习进步了,家长颇受感动。近日,刘丽远在异地工作的父母,听说刘丽进步了,特地赶回来想酬谢谢老师,被一向清贫的她婉拒了。

  读书是少年儿童节假日活动内容之一。每到周六、周日,驿站挤满了来读书的少年儿童。是读书让少年儿童认识了李白、杜甫、朱自青、老舍、歌德、普希金、惠特曼、马尔克斯……是读书让青少年知道了希腊神话、诗经、唐诗宋词、散文小说……

  书画、音乐是少年儿童的最爱。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借琴声走进音乐的殿堂,借画笔跨进美术的画廊。每到节假日,在驿站,还有羽毛球的较量、有棋类的对弈、有乒乓球的角逐、有毽球的比试、有拔河竞赛、更有游戏的争锋……这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刘宁  洪敏 吴兴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