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兴宝(后左)和潘凤堂(后右)在指导学生安全绿色上网。
在高新区宁海街道凤山村,活跃着一群由“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劳模、老教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大多是花甲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的老人,退休后用心用情用力关心下一代,忘我投入,走向人生的新高度。
用心策划,老少共话“中国梦”
2009年下半年,宁海街道凤山村成立了关工委。这几年,关工委组织“五老”们进社区、进学校、进村组、进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树理想,讲道德,老少共话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在青少年学生和青年职工中,分别开展了“雷锋伴我行,三好伴成长”、“岗位学雷锋,争当好员工”和“践行中国梦,三爱见行动”等活动。
2012年6月,刚刚退休的吴兴宝当上了凤山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做自己愿做的,能做的事,实在是件快乐的事!”老吴心里这样想,嘴上这样说,手头就这样干开了。他坚持夜以继日地读书看报,自我充电;成年累月地抄写资料,勤奋笔耕;风雨无阻地东奔西走,义务宣讲。工作时间更多是“五加二,白加黑”。他说,不绞尽脑汁怎能写出好讲稿,自己不感动的事怎能激发学生。近3年,他写了20多份宣讲材料,供“五老”宣讲参考;在《海安关工》、《关心下一代周报》、《苍松》等报刊发表了120多篇文章。
退休教师纪湘银,担任“五老”讲师5年多来,先后讲了20多场次,听众达万人次之多。去年,他将收集整理的《雷锋语录》复印,装订成册发至附近村组、学校,500多名青少年接受了教育。老党员吴德俊,今年78岁,几年前,患脑瘤开过两次刀,中风3次,走路一拐一瘸。虽然身体饱经病痛的折磨,但他从不抱怨,逢讲必到,工作和学习的激情让很多年轻人都自叹不如。他说:“人生之路有平坦、有坎坷,唯有脑清、目明、心正、脚稳,才能步步向前。”他就是这样一位活到老、学到老,永怀激情的“宣讲达人”。
据了解,近3年来,凤山村关工委共组织15名“五老”报告员,编写宣讲材料58篇,作主题德育报告80多场次,听讲青少年超过30000人次。尽管宣讲场地大多没有大礼堂,常在操场进行;有时顶烈日,有时冒严寒,有时遭雨淋;没有好的音响设备,一两个小时下来,老人们嗓眼冒烟;交通工具缺少时,步行或蹬自行车走几里路去宣讲也并不少见,但学校欢迎,学生欢迎,家长欢迎,他们就高兴,辛苦却也快乐着,迸发着晚霞异彩。
全情投入,用真心呵护孩子成长
凤山村现有人口1.26万人,未成年人1248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74人,留守儿童96人。2010年,凤山村“一站两校“(校外教育辅导站、青年政治科技学校、家长学校)正式挂牌成立。
针对下午4点半放学后和周末许多双职工家庭孩子无人照管的状况,从2011年4月开始,凤山村关工委开办了“四点半学校”和“周六服务站”,每天由3名老师和2名青年干部一起看护和辅导学生,有计划地开展读书交流,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等,每天有30多人次在这里感受集体的快乐与“亲人”的呵护。今年3月21日,县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考察调研后,对凤山村校外辅导站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中心辅导站和家庭辅导站的地理位置很好,相互依托,更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活动和学习;辅导材料内容也很丰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家住凤山村33组的吴兴宝、谢世萍夫妇,退休后都愉快地加入了“五老”队伍,并动员20多名退休教师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2011年,老两口夫唱妇随,自筹8万多元,建起“家庭辅导站”,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当上了“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几年来,辅导留守儿童100多人次。去年,谢世萍入选8月“海安好人”,今年,吴兴宝家庭被表彰为“南通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凤山教师新村老校长于代昌,退休10多年来,坚持每天乘公交定时定点接送五、六十名上学的孩子,为家长排忧解难。他创办少儿心理咨询中心,以平等、和谐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15年坚持不懈。他不畏酷暑,不厌其烦,又努力办成了教师新村首届少儿书画展——“花儿朵朵向阳开”。丹凤小区老干部潘凤堂,2007年,发起成立了“五老”红袖标巡逻队,在他的感召下,小区有20多位老党员、老干部自告奋勇当上了网吧义务监督员。他们每两人负责一个网吧的日常巡查和监督,上午买菜的时候要去网吧转转,下午和晚上,上网人多的时候,还要去多转几次。几年来,这些网吧义务监督员共劝阻100多人次未成年人远离网吧,戒除网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起坚实的“道德防火墙”。
据介绍,近年来凤山村关工委“五老”们全情关注德困、学困、贫困“三困”学生,抓好失学、失业、失控、失足“四失”未成年人,当好调查摸底信息员,法制教育宣传员,结队帮教辅导员,创建工作联络员,网吧义务监督员“五员”,经过不懈努力,全村连续12年实现未成年人“零犯罪”。近3年,组织“五老”中老科技工作者对待业青年和返乡就业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实用技术培训100多人次,先后帮助20多名青年在本村创业就业。
不遗余力,建设电子阅览室,提升校外教育辅导站质量
近年来,凤山村党支部、关工委统一思想,深化认识,采取措施,齐抓共促。从2010年起,村委会每年投放5000元以上专项经费,用于辅导站硬、软件建设。确保已建电子阅览室能够常态运转。今年村关工委制定了《校外教育辅导站电子阅览管理制度》,场地建设、电脑维修、队伍建设、辅导内容、时间安排等方面都作了统一要求。村关工委在建设好以“五老”为主体的辅导员队伍的同时,吸收刚退下来的、相对年轻的“五老”以及大学生村官为兼职辅导员,吸收家庭文化室、农家书屋管理员为校外辅导员,聘请在职教师、在读大学生志愿者为假日辅导员,建立起专兼结合的多元辅导员队伍。
2012年,谢世萍被聘为凤山村校外辅导站协管员,她还像在职时一样,坚持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不仅对近万册藏书进行管理,还给孩子们讲课,编写资料,指导学生安全绿色上网。82岁高龄的老校长吴兴稳,退休21年来,义务辅导青少年18年,先后获得各种奖励21项次,被誉为“文化愚公”。
据统计,凤山村关工委共有“五老”45名,在职干部、教师、大学生村官等社会志愿者30名,全年辅导学生达4000人次。
用心关爱下一代,最美还是夕阳红。凤山村关工委主任钱进表示,关心下一代事业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事业。凤山村“五老”队伍还在逐渐壮大,老人们表示,在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将不遗余力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