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他发起成立了“苏宁爱心之家”这一民间助学团体,在相距2000公里的海安与宁夏之间传递着爱心火炬。如今,他的爱心“雪球”越滚越大,带出了一个43人的爱心团队,结对资助千里之外的43名贫困学生——
张玉华:一个人带出一支爱心团队
“苏宁爱心之家”创始人张玉华今年45岁,是墩头镇虬泓山庄餐饮部经理。6月3日,他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草庙乡回到了海安。经过三天的日夜兼程,往返了近5000公里路程,显得疲惫不堪。一谈起此行收获,张玉华顿时忘却一路的舟车劳顿,脸上露出欣慰之情:“这一路翻山越岭,不仅登门看望了结对资助的孩子,还牵线结对10多名贫困学生。”
爱心起飞 关爱种子撒向山区贫困生
一个人一时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做好事。其实,10年前,张玉华就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当时,他家中建房,欠下债务,但他还是想方设法爱心助学,真情结对双溪初中特困学生杨洋,从初一到大学,一直爱心陪伴。每次捐助,张玉华还领着自己的女儿一同前往,想让女儿在爱的环境中学会去关爱别人。
2010年,张玉华从《现代快报》上得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草庙小学一年级学生刘玉玉面临辍学的困境。为了给父亲治病,刘玉玉家中已是债台高筑,仅靠母亲微薄的打工收入,来养口还债,日子过得非常辛苦。张玉华通过报社牵线,与刘玉玉结成帮扶对子,不但每月资助她300元的学习生活费,还定期买些学习生活日用品邮寄过去。在张玉华热情鼓励和默默关心下,刘玉玉克服各种困难,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2013年春节,张玉华专程赶到宁夏固原市彭阳县草庙乡,实地看望住在山上窑洞里的刘玉玉一家人。看到当地高山峻岭,道路崎岖,还干旱缺水,经济相对落后,不少住在大山深处的孩子同样身处困境,张玉华感触至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着尽己所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一周后,张玉华带回了首批需要资助的宁夏贫困生资料,主动发起成立了“苏宁爱心之家”,向朋友推介和动员更多的好心人结对帮助,关爱那里的孩子们。
爱心传递 千里之间架起爱的桥梁
爱心行动,一呼百应。墩头工商分局杨文翔、于清春、县农商行朱生荣、海陵生活广告公司王桂、吉庆通达汽修厂邹芝军、吉庆中学老师张仁夕、金鑫家具厂金爱建等人先后加入“苏宁爱心之家”行列,分别与宁夏孩子“一对一”帮扶,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解决上学的后顾之忧。他们约定:每月结对资助一位学生200—300元生活费。
通过半年多的结对帮扶,爱心人士们成了孩子们远在海安墩头的亲人。去年暑假,“苏宁爱心之家”的成员们为孩子们购买了往返车票,邀请刘玉玉、王博、王婷、王刚4名宁夏学生来海安玩。
山里娃中,中间最小的11岁,最大的19岁,他们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火车,一路上好奇兴奋,25个小时的行程几乎是高兴得没睡着觉。早在南京火车站等候的张玉华等人开着车把孩子们接到了墩头镇。
与爱心人士初次见面,远道而来的孩子们十分拘谨和羞涩,但看到叔叔阿姨们个个和蔼可亲,他们很快打消了距离感。孩子们游览了海安七星湖、儿童公园等景区,享受到了陌生叔叔阿姨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多东西我只在电视中见到过,没想到在海安真的自己吃到了,真的好开心!”调皮的孩子王博说出了他们的心声。11岁的刘玉玉感激地说:“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来回报张玉华叔叔。”
爱心汇聚 携手传递正能量
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四年多来,张玉华在海安与宁夏间建立起了爱心传送带,将来自海安亲人的关爱,传递到千里之外的宁夏固原。他先后四次去宁夏联系当地学校、民政部门,寻求资助家庭特别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近日,他带着家乡爱心人士的嘱托再次驱车去宁夏对接。每次的“爱心之旅”,张玉华总是带上家乡特产,花去上万元的费用。当地山路蜿蜒曲折,沿途绝壁,张玉华吓得不敢开车,租车前行,登门看望慰问了每个受助学生。看到千里之外资助自己上学的叔叔来到自己的身边,孩子们有的腼腆地笑了,有的感动地哭了……
一张张满载着爱心的汇款单、一个个承载着希望的邮包、一封封充满童稚的书信和手机短信,将张玉华等好心人与宁夏孩子紧紧相连。“因为你们,我们不担忧上不起学了;因为有你们,我们再也不用穿那些缝了多次的衣服;因为有了你们,我有了自己的理想……你们的爱就像天上的太阳那么暖……”受助学生的感恩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他们之间的每一次牵手、每一次招手、每一次回眸、每一次沟通、每一次拥抱,都令张玉华记忆犹新。“资助贫困学生我并不求什么回报,我觉得行善是一种快乐,就像往银行里储存幸福,等我老了,我就会支取一大笔美好的回忆。”他说,如今43人的“苏宁爱心之家”爱心团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盟,帮助宁夏更多的贫困孩子。
墩头: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