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乡贤美德,擦亮乡村慈善金品牌
【华国 丁娟】
江苏海安通学桥村注重弘扬乡贤美德,用乡贤的善行义举教育人,影响人,向人们灌输“仁爱”的理念,培育“向善”的心灵。目前,慈善捐赠已成为通学桥村村民的自觉行为,每年“5.12慈善日”参与率都在95%以上,善款存量已超100万,通学桥村慈善工作站被评为海安市“五星级慈善工作站”、“十佳慈善工作站”。
通学桥村历来有扶贫济困、行善积德的的地方传统。通学桥村得名于通学桥小学,通学桥小学曾是如海一带百里闻名的百年老校。1917年,开明乡绅何淑斋先生捐资办学,在乱坟岗上建起了通学桥小学,又在学校旁边文化河上建起了一座木桥。“学中西文化,通南北儿童”,为贫寒子弟读书伸出援手,为南北儿童上学提供方便,何淑斋老先生在桥上题写的对联,嵌“通学”二字,“通学桥”“通学桥小学”由此得名,老先生仁爱的善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通学桥村历史遗迹虹桥、曹桥、陈家桥、千车口桥当初都是地方贤人捐资修建的;通学桥村许多地方大姓家谱都有“扶困济贫”“抚恤孤老”的家规记载。
马瑞琴是从通学桥小学走出去参加革命的,她14岁担任乡儿童团团长,15岁入党,16岁担任东方游击大队队长,当时的《苏中战报》称誉她为传奇的“抗日女英雄”。她从无锡市离休以后,不顾80-90岁高龄,多次回到家乡上党课,上少先队课,对党员干部,对少年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学桥村慈善工作站成立以后,她老人家先后捐资20万元,支援家乡的慈善事业发展。从通学桥小学走出去的将军,原24军副军长、北京军区作战部副部长阙兴龙,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赠送家乡一台电视机和10多米高的电视收视杆线设备,提高家乡父老的文化生活。那个时候,电视在我们农村还是稀缺稀奇的东西。
慈善捐赠是人们的自觉行为,是在“仁爱”善念引导下的一种奉献。通学桥村党总支部深刻认识到,要发展乡村慈善事业,做大做活慈善资金的蛋糕,必须从宣传入手,努力挖掘地方乡贤的故事,用身边的善人善事,营造常怀善心、多行善举的的慈善氛围。通学桥村将乡贤慈善故事整理编印出来,一是利用党员活动日、党员冬训课、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宣讲,让乡贤故事入脑入心,浸染村民的慈善心灵;二是利用村史馆历史文化的展示,大力宣传乐善好施的典范,提升慈善的社会美誉,激发村民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荣誉感;三是利用田头广播宣传乡贤美德,让慈善走进群众,贴近生活,提升村民对慈善工作的认知度,传播慈善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支持慈善;四是利用“农民乐一天”文艺活动,将乡贤事迹搬上舞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让村民在娱乐的潜移默化中接受慈善熏陶。
2016年3月18日通学桥村慈善工作站成立当天的情景,党总支书记张增林至今记忆犹新:村广播站刚刚播出了广播,就有热心村民送来了100、200元善款。本来村里的募集目标是20万元,没想到仅仅20多天就募集到30.18万元。“老百姓不是没有参加慈善的热情,而是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几年,通学桥村村民自觉捐赠已经成为常态:2017年“5.12慈善日”捐赠7.2万元,2018年捐赠10.25万元,2019年捐赠11.07万元,2020年捐赠30.5万元,2021年捐赠12.81万元。
17组村民张加君,风中行走不便,大女儿有精神病,老婆身体又不好,家里全靠二女儿一人独立支撑。2020年春节前夕,村慈善工作站上门慰问,送上慈善救助金1000元,给这个贫困的家庭点燃起生活的希望。慈善工作站成立以来,通学桥村共救助困难群众700多人,救助金额达54.05万元。2022年春节前一共救助167人,救助金额11.26万元。笔笔善款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低收入村民的心田,也温暖着每一个通学桥人的心。
村居慈善是社会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它能把党的温暖辐射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延伸到每一个村民的心里。通学桥村党总支部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强化慈善宣传,营造村民“日常慈善”“持续奉献”的意识,努力擦亮乡村慈善事业的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