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海安县慈善会成立20周年。二十年前,海安县慈善会正式成立,这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各界热情支持参与、覆盖全县城的慈善组织,也是建国以来海安首家慈善机构,标志着海安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海安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海安人素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据《海安考古录》记载,明清以来,海安士绅中热心慈善公益事业者人数众多,涉及面广。有捐办义学者,有兴修水利者,有修路造桥者,有扶老助困者,有恤嫠育婴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慈善事业主要是面向全社会的防灾救灾活动和面向城乡居民的五保供养制度,民间慈善组织一度被视为富人的伪善而多年缺失,海安的慈善机构仅有政府在每个乡镇兴办的敬老院。
改革开放的春风荡漾了不少多年束缚人思想的极左观念,人们对慈善公益事业的认识有了新的改变。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国家民政部和省市民政部门多次指示各地尽快建立慈善组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当时海安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也迫需建立一个慈善组织,弥补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据1998年统计,全县有五保户3248户,3715人,特困家庭1619户,3188人,贫困户3386户,8210人,“三老”、优抚对象7500人,残疾人4.96万人,上述对象占农业人口的10%。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西装革履、汽车洋房已不是稀罕事。可是,改革的成果不可能人人共享,有些困难群众仍旧是补丁叠补丁,住在低矮破旧的茅草房里,经常为温饱问题发愁。雅周镇掘龙村3组老组长缪松余60多岁,三个儿子两个因肺癌去世,一个儿子是精神病,还要抚养13岁的孙子和8岁的孙女。很显然,帮助这些人度过难关,单靠政府的保障制度是难以完成的,建立海安人的慈善机构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998年3月26日,县民政局向县委、县政府呈请建立县慈善会的请示,县委书记洪锦华批示,要尽快建立海安人自己的慈善组织。按照洪锦华书记的指示,县成立了慈善会筹备工作领导组,县人大主任卢玉林为组长,13个部门负责人为领导组成员。筹备工作领导组起草了慈善会的章程草案,推荐了理事、常务理事候选人和团体负责建议名单,设计了海安慈善会会徽,开展了慈善舆论宣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在筹建期间就接受捐赠26万元。
在筹备工作就绪的基础上,县委同意了县民政局的提出的慈善会领导成员建议名单,1998年12月16日上午,在县政府河北招待所召开海安县慈善会成立大会,创始会员362人参加。大会选举产生111名理事,17名常务理事,选举卢玉林为会长,李存生、周德厚为副会长,王月平为秘书长。王京旺、吴庆云、姜光炘、钱幼云、储有杰,翟厚才为名誉会长。县委副书记翟厚才到会讲话。至此,海安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有了一个值得信任的平台,海安弱势群体度过难关又有了一个重要的依托,海安慈善事业迈向了辉煌发展的新时期。(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