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立春”刚过,海安县民政局向县委、县政府提呈了成立慈善会的专题请示,得到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同意筹建海安县慈善会。4月中旬,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及13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海安县慈善会筹备组成立。筹备组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在组建机构、吸收理事和会员、草拟章程、筹措经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98年12月海安县慈善会正式成立。
慈善是人类共通的价值追求,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圣贤就发出以仁爱同情、积德行善为基本内核的慈善思想,并为历代珍视和传承,成为浸润人心的道德清泉。海安慈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胡瑗兴办义学,诲人不倦;范仲淹筑堤治水,造福百姓。近有育婴堂、恤嫠局、因利局、延生堂、施药局、赈粥厂、平粜局、义材局、诚善堂、同善堂、救济院等救弱助困。无数仁人善士,不论身份和境况,同襄善举,呈现出一幅幅义薄云天的感人画卷,展示了海陵儿女的精神高度。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文革十年,慈善机构停止了运转,人们的精神扭曲,道德滑坡,慈善成了虚伪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海安慈善事业发展迅速,县红十字会、县残疾人联合会相继成立。1998年12月16日县慈善会正式成立,让我们记住这些开拓者的名字吧:首任会长卢玉林,副会长姜光炘、章万风、周德厚。慈善会的成立是一个历史性的坐标,是海安人民道德提升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海安人民思想解放的一个里程碑。慈善会成立后,义工联合会、爱心车队、福缘志愿者大队等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这些慈善组织广泛开展慈善帮扶,与政府的刚性救助形成合力,为社会上的孤、老、残人员,为社会弱势群体就学、就医和生活保障做了大量工作。慈善事业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慈善会的宗旨就是弘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倡导扶贫济困、济弱扶倾、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尚,组织、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社会福利事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慈善会成立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慈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1999年,在全县个体业主中开展献爱心活动,收到捐款10.28万元。2001年,发动全县各界群众捐赠衣被7万余件,援助陕西彬县贫困百姓。2002年,开展定向募捐活动,全年为县福利中心筹集资金69.5万元。2003年,与县电视台联合制作慈善教育纪实片《呼唤》,以翔实的资料和感人的场景介绍全县弱势群体的状况,鼓励社会各界为海安慈善事业奉献爱心。2005年,东南亚发生海啸,全县捐款5.06万元,支援灾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海安各界通过红十字会、慈善会向灾区捐款。其中慈善会接受捐款195万元,物资近5万元。2009年,慈善会根据上级要求,开展“送温暖,献爱心”为主题的社会募捐活动,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省市下达我县对口支援的陕西贫困地区的捐赠任务。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发动下,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慈善募捐活动,募集善款3480万元,其中,联发集团、苏中建设集团捐赠200万元,新振大钢厂捐赠199万元,茧丝绸集团、华强纺织、鹏飞集团、德荣置业、蓝岳集团捐赠100万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安县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会的建立,使慈善基金管理进一步规范。2012年,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把每年的5月12日设立为海安慈善日。慈善日的设立,对于慈善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着爱的春风,慈善的正能量正在海陵大地上广泛传递。2012年,慈善捐款收入663.6万元。2013年3月29日县人大常委会十五届八次会议审议通过每年5月12日为海安慈善日。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海安市民慈善意识进一步增强,慈善行为日益兴盛,慈善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1999~2017年,海安慈善会接受慈善捐款2亿多元,救助弱势群体、困难群众10万多人次。2013年以来,县慈善会实施的“千户阳光·情暖海安”“情暖学子”“阳光之肾”“儿童大病救助”“百户爱心助困”五大救助项目,在社会产生较大影响,海安慈善事业已真正成为海安人民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海安的和谐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8,海安慈善扬帆启航。慈善,让人们领略人性之美;慈善,让人们沐浴博爱之光。(程太和 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