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海安慈善二十年大事记】展示慈善形象的窗口

【信息时间: 2018-09-06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自古以来,海安就是一片充满爱心的热土。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青墩文明,孕育着海安人民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善良基因。改革开放以来,海安的慈善事业迅猛发展,“全民慈善”的理念深入人心。慈善事业正以其“仁爱、”“兼爱”、“博爱”的本质特征,发挥着凝聚社会力量,弘扬社会理想,助力“中国梦”的重要作用。
“弹指一挥间”。在海安慈善已经走过的20年辉煌历程中,有许许多多大事值得铭记、点赞,永载海安慈善的史册。其中,由市政府投资并于2015年底建成的、在省内外鲜见的“海安慈善文化广场”,便是精彩的篇章。
海安慈善文化广场坐落在城区中央的繁华地段,占地13000多平方米。东濒洋港河,西衔文化艺术中心,北与法制文化广场隔路相望。广场迎面,镶嵌在大理石壁上的“海安慈善文化广场”八个大字,金光闪闪,潇洒遒劲,气势非凡。系海安本土书法家陈宁所书。广场沿河由北向南布施,构架新颖,疏密有致;环境秀丽,清馨怡人。内建慈善文化长廊、爱心玫瑰园、慈善功德碑、慈善明星榜等慈善文化景点。现在,这个慈善主体广场已成为海安人文景观中一颗耀眼明珠,成为展示海安慈善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激活全县百万人民慈善基因的一份鲜活教材;……海安百姓、社会各界,都十分喜欢这个广场。他们常来这里散步、休闲,了解海安慈善历史,熟悉中外慈善名人,欣赏银钩铁画的名家书法,景仰乐善好施的慈善典型,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参与慈善的热情;就连到海安旅游的天南海北人,也不忘光顾这一慈善人文景观呢。
浏览“慈善文化长廊”,先贤们留下数不清的慈善为怀、普济众生的佳话,令人肃然起敬。据史料记载,海安仕绅乡贤中热心慈善公益事业者人数众多,涉及面广。诸如,宋代胡瑗在海安地域“兴义学”、范仲淹在海安修筑“范公堤”;清代海安镇监生程旭创建明道书院,李堡镇乡贤童灏、周佩华捐资创办赤岸社学,清末举人、爱国名士韩国钧动议创办紫石中学(今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近有恤嫠局、延生堂、施药庙、育婴室、赈粥厂、贫孤儿工艺传习所等,救弱助困,百世流芳。
海安慈善薪火相传。环绕“爱心玫瑰园”四周兴建的“慈善功德碑”、“慈善明星榜”,便是极好的例证。“碑”和“榜”上记载着海安一大批企业和个人,为海安慈善事业创建的丰功伟绩。他们中有倾毕生积蓄建立百万元慈善基金的九旬老夫妻孔锦文、王爱廉;有数十年坚持慈善,为群众办善事、好事的、荣获“省优秀人民警察”、“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称号的蒋龙生;有一生俭朴、一生行善的平民企业家陈茂荣等个人。有热心公益活动的鹏飞集团、江苏苏中建设集团、南通德荣置业有限公司、海迅集团等单位,……他们用好行善事的壮举,履行着大爱的责任。荣登“功德碑”、“明星榜”,受到了全市社会各界对他们的爱戴和尊敬。
瞻仰“中外慈善名人”塑像,默读他们创下震烁古今、光照日月的慈善业绩时,对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践行核心价值的一座标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慈善家、“商圣”范蠡,以其“为富而仁”的品格,“三致千金而散贫交”的行为,为后人树立了济世疏财的榜样。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于1919年倾其所有捐资四百万银元创办厦门大学,后又资助福建七十余所学校。日本侵华后,先生四处奔走、八方呼号,筹资四亿余元国币支持抗日,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为世人所敬重。从中国首富成为中国首慈的马云,襟怀阔大、识见超拔,2015年,以一百二十四亿元人民币的慷慨捐赠,荣获第一届中国首善称号,有口皆碑。2008年世界首富的美国实业家沃伦·巴菲特,一生热心于慈善事业:2006年向多家慈善机构捐款375亿美元;2015年又捐款28.4亿美元,赢得了人们的崇敬,被美国人称为“除了父亲之外最值得尊敬的男人。”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特蕾莎,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逝世后留下四亿美元的善款,4000名从事慈善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分布在100多个国家的600余家慈善机构。而个人遗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粗布衣裳。真的是步入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人生最高境界。此外,还有邵逸夫、李嘉诚、陈光标、南丁格尔、卡丙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比尔·盖茨等享誉全球的慈善家,都一一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他们的慈行善举,同样永载世界慈善史册,是世人学习的楷模。
“海安慈善文化广场”,是彰显海安慈善的高山厚土,是凸现海安人大爱无疆的一座丰碑。(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