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的集中收养,在海安有着很久的历史,是海安人慈善美德的重要体现。据史书记载,早在清咸丰丙辰年间,海安镇东门后街便设有遗孩局,至咸丰戊戌年间,社会贤达夏竹安多方筹资,在东街港子口青云巷内办接婴堂,接受弃婴转如皋育婴堂。尔后地方士坤李勋初又集资扩建为育婴堂,收养不少孤儿,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后人将所在地更名为育婴堂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慈善被视为虚伪的假仁假义而受到批判,孤儿的集中收养被视为对社会的抹黑。直至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海安的慈善公益事业才开始萌发。1998年12月底在政府支持倡导下成立了海安县慈善会。县慈善会成立不久,就会同关工委、教育局、民政局、扶贫协会等部门联合调查全县困难学生和孤儿的情况。调查中了解到,当时全县有特困学生1148名,孤儿188名。其中不少孤儿缺少关爱和照顾,有的临时放在敬老院寄养,有的与丧失劳力的孤寡病残老人相依为命。2000年3月,县慈善会提出了兴办孤儿院的动议。此时适逢县福利院迫需扩建,经与民政等部门协商,决定将兴建孤儿院与扩建福利院结合,在现有的县福利院基础上扩建县福利中心,把单一的收养五保老人的福利院扩建造成具有五保户供养、老人寄养和孤儿收养功能的县社会福利中心。2001年8月,县政府批准同意建立县福利中心。同年8月28日,由各乡镇审批推荐的14名孤儿入院,最大的14岁,最小的7岁。
扩建后的县社会福利中心占地30亩,规划建五幢别墅式的居住楼,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卢玉林会长不辞劳苦,利用曾任海安县人民政府县长和县人大主任的人脉资源,到处奔走,动员社会各界出力出钱。交通局无偿支持建了一条长30米、宽5米的水泥路,供电局无偿迁移杆线,建设局无偿提供规模设计,工程质监部门无偿提供质量监督服务。县慈善会为福利中心募款100多万元。不少企业也纷纷为县社会福利院捐款,海安知名企业老板丁勤富出资20万元,个体饭店老板孙宝银出资10万元,福利中心有两幢楼就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2012年1月8日,首批孤儿入院仪式与县社会福利中心奠基仪式同时举行。县长章树山到会祝贺讲话。2014年10月20日,县社会福利中心举行落成典礼,省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常务副会长秦素萍、省水利厅原副厅长唐如浴、省民政厅福彩处处长张妙方、市民政局局长薛谦、县委副书记朱春、县慈善会会长卢玉林、姜光炘等参加。朱春与来宾领导为县社会福利中心揭牌并讲话。
孤儿入院后,如何让孩子爱上这个新家,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福利中心负责人申启忠认为,要从培养孩子对福利中心这个新家的感情入手,让他们在新家享受到童年的欢乐和温暖。县福利中心从学习到生活给孩子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为孩子们购置学习、生活用品,如文具盒,作业本,床上用品,洗漱用品等。经常带孩子们去商场买玩具,到公园游玩,荡秋千,坐飞船,组织孩子们学唱歌跳舞,做游戏,搞小文娱晚会等,孩子们感受到了在新家的快乐和温暖,逐步与新家建立了感情。
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费用由多方资助。县福利中心与相关乡镇签订协议,由孤儿所在乡镇每人每年补贴2000元。另外民政每人每年补贴2000元,慈善会每人每年补贴1000元,直至18周岁。孤儿入高中、大学的费用由慈善会和福利中心承担。福利中心还专门建立了儿童部,为孩子们配备了二名专职老师,对孤儿的吃、穿、住、学进行全面管理。孩子们上学有人接送,宿舍有人打扫,晚上作业有人辅导。孩子们生病了,福利中心派人送医院治疗陪护。学校召开家长会,福利院派员以家长名义到学校参加,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根据老师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孤儿许文春在学校期中考试成绩提高后,福利院领导为奖励他,带他到狼山游玩,这对他鼓舞很大,期末考试又提高到班级第二名。 2004年6月,孤儿汤德华参加工作,县福利中心为他举行欢送仪式。汤德华是2002年8月入院的孤儿,就读于双楼职业中学,被上海某中外合资企业招聘。慈善会领导卢玉林、姜光炘及县民政局、双楼职中领导都来参加。汤德华说,我能有今天,感谢叔叔阿姨们的培养教育。参加工作后,我一定努力工作,当个好工人。县民政局和县慈善会还向汤德华赠送了生活日用品。
福利中心让孤儿们享受到家庭的幸福和温暖,他们真正把福利中心当为自己的新家。孩子们经常帮助打扫卫生,到伙房帮厨,和住院老人一起过生日。他们考上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常保持与“家”的联系,不忘常回家看看。孤儿仲崔军结婚的时候,特邀民政局、慈善会、福利中心的领导参加他的婚礼。到目前为止,已有16名孤儿走出福利中心,走上社会。当然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牢牢记住曾经有过的家——海安社会福利中心。(慧悟 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