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海安慈善二十年大事记】汶川赈灾:海安吹响慈善集结号

【信息时间: 2018-09-06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2018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10年前,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近10万人失去生命,数百万人失去家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2008512,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是那一年,人们从震天辟地的巨声中,从惨绝人寰的毁灭中,从家破人亡的悲痛中实现道德觉醒,慈善的和风,慈善的温暖抚平了人们心中的伤痛,给绝望的灾区人民带来了曙光,带来了希望。这一年,年轻的海安慈善人,吹响了大爱的“集结号”。
那是地震后的第二天,慈善总会联合县级机关党工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红十字会等部门通过电视台、电台、海安新闻、海安政府网站等媒体向全县社会各界发出为地震灾区爱心募款倡议。县委书记章树山率四套班子负责人率先行动,带头为灾区捐款。根据县委领导的指示精神,时任县红十字会副会长、卫生局局长陈克敏牵头建立了善款捐赠办公室,负责日常捐赠的宣传组织工作,抽调了10名专职人员24小时值班,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了3个值班电话,副县长钱锁梅亲自到募捐办公室坐阵督查,指导募捐。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开设了募捐专用帐号和绿色通道,开通了3个捐赠热线,日夜接受捐赠。县纪委成立工作小组,对救灾募捐实施全程跟踪募捐,进而在组织上、程序上和资金安全上进行了规范和保障。
在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的组织协调下,海安人民捐善款、献爱心,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家住县城凤山路的孤身老人扬善言,当年88岁,看到灾情报道后,坐出租车到红十字会捐出自己几十年的积蓄2万元;家住中大街的王紫英老人,把子女给自己的零花钱2000元捐给了慈善组织;80多岁的离休老干部冯步莲身患重病,在病床上捐出了1000;墩头镇退休工人朱桂英当时每月只有130元生活费,一次性捐款1000元,相当于8个月的退休金总额;海安高级中学学生马蕾、唐韵章、海陵小学的范睿哲、缪倩同学分别把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1000元捐给了灾区。
514,爱心捐款进入高潮,人们纷纷涌向慈善会、红十字会。县级机关的党员干部来了,他们把爱心款投入了捐款箱,国土局捐款15900;人社局捐款2万元;交通局捐款22000元;县供销总社捐款20万元; 建管局捐款95.2万元……企业家走上了捐款台,德荣置业总经理蔡进捐款10万元;中尧机电捐款10万元;文峰大世界捐款23459;奥华装饰城捐款27806;苏中集团捐款68万元………,学校的教师学生来了,职教中心师生捐款3万元;海陵小学捐款10万元;曲塘镇中心小学捐款25975;机关幼儿园捐款11189元………医生护士们来了,中医院捐款6.6万元;人民医院李堡分院捐款1.3万元。县军休所31名离退休干部齐聚捐款现场,向灾区捐款1.3万元。在捐赠活动中,一些残疾人,弱势群体也用行动谱写了爱的篇章。赵明勇是位双腿瘫痪的残疾人,得知汶川灾情后,摇着轮椅到红会捐款1000元;军休干部、特等伤残军人顾仁生行动不便,让老伴替他到场捐了400;胡集兴怀村9组病退军人黄祥法将一季度津贴500元全部捐给了灾区。
情系灾区,爱心涌动。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慈善组织收到善款10万元;5天收到善款150万元;20天收到善款1000万元;一个月内收到善款1230多万元。除此而外,海安的中共党员们交纳特殊党费230万元;分安局10名交警献血4000多毫升。
2008512发生的汶川震灾,是海安爱的检阅,善的汇聚,吹响了海安市民慈善“集结号”。“512”,不仅为灾区人民募集了救灾款,更大的收获是在全县人民群众中普及了慈善知识,传播了慈善理念;孕育了海安2010的大募捐,进而建立了海安慈善基金会;催生了“512海安慈善日”,为海安慈善事业的发展打下了理念和实践的基础。(秀和 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