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我最感动的三位“金秋助学”慈善人的故事

【信息时间: 2016-12-0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我于2003年退休后即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现在担任高新区隆政办事处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捐资助学成为我的工作任务之一。凭着我相处的朋友多,学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当干部和当老板也多的优势,因此,开口要求他们捐资助学,为社会做些慈善事,他们还是乐意接受和支持的。
十多年来,我和其他领导干部一起,先后发动了近二十家企事业单位和一些私企老板捐款十多万元。我们用筹集到的善款资助了隆政中小学的部分特困学生和社会上的特困残疾儿童,资助了汶川大地震后来隆政就读的数十名学生,奖励了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慰问了敬老院里的“五保”老人。
说句真心话,这筹集善款的事还真不容易,我这个慈善“中介人”也不好当,因为大厂小厂、大企业小企业都各有各的难处。有时找一个单位捐资助学得跑上好几趟,磨破嘴皮子也就得个数百元、上千元,但有几位企业家慷慨解囊,乐善好施的精神一直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鼓舞着我,他们是江苏天成集团的董事长陈正荣、南通达欣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温鹤华、南通康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文根,他们的共同特点和心愿是为社会行善道,为政府解忧愁,为国家求安定,为人民谋和谐,都有一颗慈善的心,都是慈善人。
他们为社会做的慈善事比较多,捐出的慈善款也比较多,但我这里讲述的只是他们在“金秋助学”活动中的感人故事。
 
陈正荣持久助学出新招
陈正荣同志捐资助学的时间长,跨越两个世纪,长达近三十多年。他于1983年创办中国第一家蛋鸡研究会,1989年创办南通市动物药厂,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捐资助学,一直沿袭至今。当初有些贫困学生难交学费,面临辍学的危险,家长或学校把情况反映给陈正荣经理,请求资助,他二货不说,少说也给个一百元、二百元,解决了隆政不少特困学生的学生困难,被人们称为“慈善经理”。
陈正荣同志捐资助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屡出新招。20109月,我和退教协的赵成龙同志去找他谈捐资助学的事,心想只要他捐个3000元、4000元就可以了,谁知他一开口便说:“捐1万元!不过,得拿这笔钱去购买各种书籍分赠给隆政初中和小学,给师生们以精神食粮的资助”。此事《海安日报》曾有报导。
2012年,陈正荣同志捐资1万元给隆政初中的8名特困学生并奖励了数名优秀学生。2013年起,陈正荣同志提出每年在隆政初中捐资1万元,用于固定资助4名学生。2013年至今的金秋9月,陈正荣都派两部轿车到隆政初中接隆政关工委的3名负责同志、隆政初中学校负责人和他固定资助的4名学生到天成集团总部召开座谈会。4名学生分别向陈正荣回报了自己的家庭和学习生活情况,陈正荣同志也问他们介绍了自己学生时代奋发进取和走上社会后艰苦创业的情况,勉励他们勤奋学习,刻苦拼搏,为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成就辉煌人生而努力奋斗。他深情地表示将资助这几名学生读完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每年他都拿出1万元当场分发给被助学生。
陈正荣同志长期捐资助学并在助学中屡出新招,深得社会的好评和百姓的赞扬,中共海安县委、县政府颁发的“慈善之星”奖牌就是最好的证明。
 
温鹤华主动助学风格高
温鹤华同志捐资助学的特点完全是主动作为的,用于助学的钱都是自己的工资收入。
1996年,温鹤华同志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母校隆政中学,发现学校还是泥操场,地面上坑坑洼洼显得高低不平,很不利于师生们开展体育活动和身心健康,也有损了校园校貌。他估算了操场的面积,测算了当时的人工、材料等造价,然后向学校领导表示,自己捐资1万元用于将泥操场改造成水泥操场。不久,温鹤华同志专程从齐齐哈尔赶到隆政中学送上1万元,学校用这笔钱铺成了2000平方米的混凝土操场,温鹤华同志捐资做操场的事迹,写进了隆政中学的校史。温鹤华同志捐资助学的事举不胜举。这里仅举几例,原邓庄乡有一姓徐的弟兄俩在他的公司做工,当时家庭经济较为困难,难以满足孩子上学读书的需要。温鹤华同志知道此事后,决定给每人每年捐资500元直到孩子初中毕业。胡集镇星光村的吴某妻子病故,孩子要读书,温鹤华同志当即捐资1000元助其度过难关。无论是亲友家的还是邻居的以及员工家的孩子,只有是品学兼优的他都给予奖励,助其成材。这是温鹤华助学的又一重大举措。邻居刘桂兰大妈家的孙子天阳考上海安高级中学后,他当即奖励1000元。
20139月,我到南通达欣股份有限公司有事,偶然遇到温鹤华同志,他愿意再捐1万元给隆政中学,用于资助特困学生和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当我从他的手中接过1万元钱时,心中充满了感动,心系后代,主动助学,无私奉献,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啊!
温鹤华同志主动助学的义举,受到隆政办事处关工委和隆政初中全体师生员工的高度赞扬。
 
王文根热心助学显真情
王文根同志,他为人谦和热心,待人厚道诚实。人们如遇到难事,他都乐于帮助,特别是捐资助学方面可费尽了心机。
高新区联合村有一女孩叫孙良华,幼年时,父亲离家务工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小良华跟随母亲生活。谁知母亲外出打工时惨遭车祸而亡,小良华孤苦伶仃,只好和年老的祖父母一起生活。她艰难地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并以优良的成绩被曲塘中学录取,可书费、学费和生活费成了难题,年老多病的祖父母无论如何也无力支持孙女读书了,在进退两难之际,王文根董事长了解到这一情况,他二话没说送上2000元供小良华开学之用,并承诺,以后会提供其在学习阶段所需的费用。此后,王董事长把小良华的学习和生活经常牵挂在心上,不间断地送上2000元、3000元,最多时给5000元,供其学习生活之用。学校放假期间,他把小良华接到家中检查学习、生活情况,他把小良华当作自己的女儿看待,临走时还给她买上新衣服,再给2000元零用钱,孙良华完全融入了王董事长的家庭,她感到无限的幸福,逢人便说:“是王总给了我新的生命和新的生活!”王文根同志以慈父般的深爱温暖了孙良华的心,助她圆了大学梦,现在已毕业并走上了工作岗位。
20089月,我和退教协的赵成龙老助理前往位于海安县城南部的康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请王文根资助特困学生,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当场捐款1000元。20109月,他又委托专人送来2000元助学款。2015年他又资助特困生2000元,并捐赠3000元给老干部作为活动经费。
人们都说,凡是对他人施行慈善的人,人们都会记住他,夸他是世上好人,陈正荣同志持久助学,温鹤华同志主动助学,王文根同志热心助学的壮举,谱写了一曲曲爱心助学关心下一代的壮丽篇章,成为我们前进在慈善路上,助学路上的榜样,大家会永远记住他们、学习他们、感激他们、尊敬他们、颂扬他们……(陶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