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德荣杯慈善之光征文】可贵的善行可敬的老人

【信息时间: 2016-11-23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善言善行慈善心,情系民生绘晚霞。”这是苏中革命老区海安县父老乡亲对家乡“慈善老人”群体的诚挚讴歌。
“慈善老人”个个可爱。这里点赞的是水乡南莫的三位银发“慈善标兵”。
他们都年过花甲,气力渐衰,可他们仍在力所能及地做善事、好事、良心事,看似平凡,微不足道,可彰显的却是当代老人春蚕吐丝的精神,成为人们点赞的举善扬善的“新乡贤”。它昭示着人们:做善事不拒年高,有为不分大小。只要人人都行善,哪怕是微善、小善,社会就一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刘长怀:摇着轮椅当“义工”
在苏中革命老区海安县南莫西大街,有这么一个“奔七”残疾老人,每周六风雨无阻地摇着轮椅到街头为居民、行人免费修理鞋、包、伞、箱、锁具,20年不间断,免费修理物件上万件。他就是被人们点赞为“轮椅上的活雷锋”的双腿瘫痪的65岁的海安县残联理事、自强自立残疾人典型刘长怀。
刘长怀生活在南莫的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因小儿麻痹症,落下双腿瘫痪。为了不做家庭累赘,他小学毕业后就自学修理鞋包、伞具、锁具,练就了一手快修拉链、精修锁具的手艺,走上靠修理谋生计之路。
他手艺好,修理质量好,收费低廉,赢得了“小巷里的巧师傅”口碑。40多年来,他低价修理、免费修理的物件要装上百辆卡车。尤其是每年寒、暑假,他都要贴工贴本钱,为登门修理的学生修理上百件箱包。他受到县残联的多次表彰,推举担任3届理事。
他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他于20年前倡导成立了水乡“能工巧匠”义工队,成了乡村首个发挥一技之长服务社区居民村民的骨干志愿者。自此以后,无论风吹雨打,每逢周六,他都会在街头社区活动室走廊上定时“上岗”,免费为居民、路人修理物件。
人们口口相传,前来修理的人越来越多,连周边乡村的不少老人、残疾人都慕名而来,目睹他义务修理的风采,分享免费修理的成果。
20多年来。他义务修理的物件有多少,自己也记不清了,可他并不满足,依然乐悠悠地带着修理工具摇着轮椅,走上“义工岗位”。
张寒松:校区金牌“天气预报员”
每天到兴南教师新村小区散步的人会发现:宣传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当天日期,天气等,最上方还有一句温馨的“劝善良言”。比如:“日行一善,积善成德。今天XX日,农历X月初X,星期X,天气阴有雨。气温X℃—X℃。许多每天饭后散步的老年人总要把观看小黑板上的内容当作自己的“信息课”。
这位出天气预报小黑板的主人,就是年近古稀的退休园长张寒松,3次获评县优秀老干部。
张寒松和丈夫退休之前都是学校负责人,退休后又担任老年体育指导员,带起了小区老年人健身队。丈夫过世后,张寒松老人为了发扬老伴奉献公益事业的精神,为了丰富小区留守老人的文化生活,决定办好天气预报小板报,宣传向善、行善的慈善文化。
于是,她从学校找来小黑板和粉笔,自购智能手机,每天下午把天气预报信息的有关内容。整理地写到小黑板上,5点准时挂出来。周边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就能看到“温馨黑板报”。遇上外出或者看望城里的子女,她都会特别邀请一位退休老师代办黑板报,回来时送上小礼品酬谢。一年365天,从没间断过,已连续做了6年多。她表示:只要自己力所能及,会一如既往地当好小区“天气预报员”。
刘春英:甘当“邻里守望员”
家住兴南社区的刘春英,别看她年逾七旬、从镇纪委书记岗位上科退休的女干部,可人缘特好。
走在社区里,无论是上街买菜的,锻炼身体的,还是上班送孩子的,刘春英都会跟他们打打招呼,有时还会跟对方聊上几句,问问对方的身体,家中老人的情况,有没有需要帮忙解决的困难等等。这就是被人们称颂的银发志愿者“领头雁”。她获评县优秀退休老干部。
孤老张老太和刘春英是邻居,但是她俩跟亲人没有两样。每天下午,刘春英都会准时为这位80多岁的邻居老奶奶递上“附加营养餐”。徐奶奶吃完茶饭后,刘春英还帮忙收拾一下屋子,跟老人聊聊天。天气好的时候,还搀扶着老奶奶到外面走走。
为了改善邻里关系,社区推动了“邻里守护”制度。刘春英被公推为首席守望员。
这以后,刘春英就把“居民楼小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记挂在心头。谁要出远门,跟她招呼一声,她就会不定期上门巡视;谁家大门忘上锁了,她会作个友情提醒;谁家闹矛盾了,她就会去做做“和事佬”。人们看着刘春英这位科级退休老干部忙碌的身影,打心底点赞她是“最亲民的老干部”。
赞!赞!赞!我们身边这一个个善行遍乡间的“银发志愿者”啊,他们“献了青春献白发,善行乡间创和谐”。他们都有可贵的精神,都是最可尊敬的人! (严德本 印玉文、王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