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展示慈善形象的窗口

【信息时间: 2016-06-3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海安,东临壮阔黄海,南望滔滔长江,地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控南北水陆交通要道,扼苏中咽喉”(《海安县志》)。远在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青墩文明,孕育着海安人民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善良基因。在这方美丽的热土上,记载着并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慈善故事和佳话,为构建“强富美高”新海安,积淀了人世间“最美好、最有价值的财产”(普卢塔克:《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诗句)。改革开放以来,海安县的党政领导以其博大胸襟、睿智卓识,弘扬“全民慈善”理念,以前无古人的大气魄、大手笔,积极营造慈善的高山厚土:199812月,在县政府倡导下,成立了海安县慈善会。2008年汶川大地震,海安社会各界通过县红十字会,县慈善会向灾区捐款1323万元,捐赠物资价值263万元。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发动下,社会各界人士近2万人参与捐款,筹集善款3480万元,建立海安县慈善基金会。2013年,县人大常委会作出每年512日为海安慈善日的决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举措,也是海安慈善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慈善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海安县政府将“发展全民慈善事业,推进村(居)慈善工作站建设”,列入201615件民生实事工程,使慈善组织向基层延伸,让更多贫困百姓感受“家门口”的慈善温暖。目前,全县236个村(居)全部建立了慈善工作站,共募得善款330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慈善组织在基层的全覆盖。如今,在海安,慈善事业正以其“仁爱”、“兼爱”、“博爱”的本质特征,发挥着凝聚社会力量,弘扬社会理想,助力“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海安县党政领导,以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诗句)的政治智慧,由县政府投资于2015年底建成“海安慈善文化广场”。旨在让人们了解海安慈善历史,熟悉中外慈善名人,景仰乐善好施的慈善典型,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慈善文化的熏陶。
此刻,笔者怀着虔诚敬仰的心情,任濛濛细雨扑打面颊,漫步在开阔平坦的广场上。迎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安本土书法家陈宁书写的、镶嵌在大理石壁上的“海安慈善文化广场”八个大字,金光闪闪,潇洒遒劲,气势非凡。广场座落在县城中央的繁华地段,占地13000多平方米。沿河由北向南布施,构架新颖,疏密有致;环境秀丽,清馨怡人。内建慈善文化长廊、爱心玫瑰园、慈善功德碑、慈善明显榜等慈善文化景点。现在,这个慈善主体广场已成为海安人文景观中一颗耀眼明珠,成为展示海安慈善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激活全县百万人民慈善基因的一份鲜活教材;……海安百姓、社会各界,都十分喜欢这个广场。他们常来这里散步、休闲,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参与慈善的热情;就连到海安旅游的天南海北人,也不忘光顾这一慈善人文景观呢。
浏览“慈善文化长廊”,先贤们留下数不清的慈善为怀、普济众生的佳话,令我肃然起敬。据史料记载,海安仕绅乡贤中热心慈善公益事业者人数众多,涉及面广。诸如,宋代胡瑗在海安地域“兴义学”、范仲淹在海安修筑“范公堤”;清代海安镇监生程旭创建明道书院,李堡镇乡贤童灏、周佩华捐资创办赤岸社学,清末举人、爱国名士韩国钧动议创办紫石中学(今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近有恤嫠局、延生堂、施药庙、育婴室、赈粥厂、贫孤儿工艺传习所等,救弱助困,百世流芳。
海安慈善薪火相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倘徉在“慈善功德碑”、“慈善明星榜”前,尽管外面雨声淅沥,但我却感到有一股暖流在周身奔涌。世界著名作家雨果在《笑面人》中以诗化的语言称赞道:“善良的心就是太阳”。显现在我眼前的这颗颗“太阳”光芒四射,灿烂壮观。他们中有倾毕生积蓄建立百万元慈善基金的九旬老夫妻孔锦文、王爱廉;有数十年坚持慈善,为群众办善事、好事的、荣获“省优秀人民警察”、“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称号的蒋龙生;有一生俭朴、一生行善的平民企业家陈茂荣等个人。有热心公益活动的鹏飞集团、茧丝绸股份集团、海迅集团等单位,……他们用好行善事的壮举,履行着大爱的责任。他们犹如一汪泓水、一面明镜,映照了今日海安的社会风貌、精神风貌和人文风貌。应该大加点赞的是,在县慈善总会的努力下,海安的慈善助学、助医、助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情暧学子”、“关爱生命”、“情暖海安”等已成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救助品牌,在和谐海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4年起,县慈善基金会年救助款达1000万元以上。全县受助人员达8万多人次,各类慈善义工组织达到820个,参加活动的义工近10万人次。
爱心和善举,是升华每个人道德修养的空间。由于从事关工委工作的关系,笔者曾与海安慈善家中的一些人有过接触。他们的生活“细节”,不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忘怀,还震撼着我的心灵,常常引起回味、思索。这不,此时我又想起了他们。2012年7月14日,我随县老干部诗书画研究会一行10余人,去丝乡丝绸有限公司采风,董事长金春来在谈到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时,不经意地提到他过50岁生日的事,原本打算花上几万元,风风光光地庆贺一番。后来,他改变初衷,邀上几位好友去“玉米人粥城”喝粥,说说笑笑,十分舒坦。回来后,他拿出2万元救助贫困的幼儿。他主动的说:社会责任是公司永恒的使命。他表示要努力创造财富,回报社会。隆盛铝业公司经理、烈士子女陈茂荣,从事个体业,年收入不过10万多元。但多年来却为社会捐助近百万元的爱心款。他自定的一年个人生活支出费用总额控制在3000元左右。日常生活标准是粗茶淡饭。坐骑无“宝马”、无“奔驰”,购买的车子是用于运输的卡车。笔者去过他的家,摆设简朴,没有一样物件称得上“时尚”、“高档”。退休教师陈其高茹苦含辛,清贫度日,靠养猪,养蚕和退休工资生活。几十年来扶贫济困,在所不惜,堪称生活上的“贫困者”:从未穿过高档的衣服和名牌的鞋子,朴朴素素,简简单单,只要能走出去就行。他平常抽的香烟一般都只有几块钱一包。如此苛求自己,实属难能可贵。以一生积蓄建立百万元慈善基金的孔锦文,在参加捐赠仪式时,老人一身白衣黑裤,显得十分平凡。这一个个闪光的“细节”,凸现了慈善家们的美好心灵,彰显着人格魅力,体现出的是一个信念、一种情怀,一份责任、一种境界。用陈茂荣的话说:“我不是最有钱的人,但我要做一个最有爱心的人。”
瞻仰“中外慈善名人”塑像,默读他们创下震烁古今、光照日月的慈善业绩时,对笔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内心深处引起极大的震撼。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践行核心价值的一座标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慈善家、“商圣”范蠡,以其“为富而仁”的品格,“三致千金而散贫交”的行为,为后人树立了济世疏财的榜样。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于1919年倾其所有捐资四百万银元创办厦门大学,后又资助福建七十余所学校。日本侵华后,先生四处奔走、八方呼号,筹资四亿余元国币支持抗日,可谓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从中国首富成为中国首慈的马云,襟怀阔大、识见超拔,2015年,以一百二十四亿元人民币的慷慨捐赠,荣获第一届中国首善称号,有口皆碑,令人刮目。再看,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特蕾莎。她的事迹足以惊天地、泣鬼神。逝世后留下四亿美元的善款,4000名从事慈善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分布在100多个国家的600余家慈善机构。而个人遗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粗布衣裳。真的是步入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人生最高境界,壮哉,美哉。2008年世界首富的美国实业家沃伦·巴菲特,一生热心于慈善事业:2006年向多家慈善机构捐款375亿美元;2015年又捐款28.4亿美元,赢得了人们的崇敬,被美国人称为“除了父亲之外最值得尊敬的男人。”
此外,还有邵逸夫、李嘉诚、陈光标、南丁格尔、卡丙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比尔·盖茨等享誉全球的慈善家,都一一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他们的慈行善举,同样永载世界慈善史册,是世人学习的楷模。
面对这些灵魂圣洁,品行高尚,心里装着他人的慈善名人,我虽绞尽脑汁,也无法用恰切的语言来赞美他们、歌颂他们。思之再三,只好借用以下一段警言,表达笔者对他们的景仰之情:“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尚博编《名人警言录》第44页,沈阳出版社出版,1996年9月第1版)
当我带着慈善的热度走出广场时,天公竟然十分知趣:雨停了,云散了,日出了,和风拂面,心舒气爽,这是个好光头,它预示着慈善之光必将普照海安大地!(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