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坚持群众路线 发展慈善事业

【信息时间: 2014-02-2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2013年以来,全党上下分期分批地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慈善事业、慈善组织和群众路线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从实际出发,理解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这是当前我们慈善组织和慈善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党的群众路线,通俗地讲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一切”说的是群众观念,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从群从中来,到群众中去”,说的是工作方式、方法,是群众观念的具体化。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更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发展线。离开了群众路线,慈善事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画中饼、水中月、空中楼阁,就将一事无成。因此,我们要紧密结合慈善工作实践,认真贯彻群众观念,践行群众路线,努力研究探索和解决新时期慈善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树立群众观点,强化扎根意识。慈善事业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就要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慈善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群众团体、民间组织,没有任何行政权力。在慈善工作中,要多些“土气”,不能有官气,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设身处地的为困难群众着想,为那些贫、病、孤、老、残的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扶是我们慈善组织的宗旨,也是我们慈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树立群众观点就是要求我们认真体察群众的愿望,真正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从群众期盼的具体事情做起,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强化扎根意识,就是要求我们放下“官”架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之中,与贫困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及时了解和反映弱势群体的诉求,做困难群众真诚的朋友。
二、坚持群众标准,增强工作实效。在慈善事业中,我们服务的主体、服务的重心都是困难群众。慈善工作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干事情,不能推、不能拖、不能躲,不能怕麻烦,不能搞形式主义花架子。不论是善款募集、项目救助还是宣传活动、志愿者服务工作,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慈善的资源、资金、物资要从群众中来,慈善的计划、方法、项目要从群众中来,慈善的人员、志愿者也要从群众中来,慈善事业的公益性、社会性决定了慈善是人民大众的事业,是全民参与的事业,它的力量源泉、活力源泉蕴藏在群众之中。坚持群众标准,就是要看群众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你的宗旨好,你的作风好,你的效果好,群众就拥护,就支持,就参与。慈善工作不是空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慈善工作要讲究效果,这个效果必须依靠群众标准评判。比如,善款的募集不仅要靠企业家、爱心人士,还要建立民众的、公众的平台;在救助项目上,要从困难群众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找准着眼点、着力点;在慈善宣传上,注意面向群众,贴近基层,不说空话,不唱高调。去年,我们组织开展的“512”慈善日活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和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慈善工作一旦被广大群众接受,就会迸发出最大的热情和火花,产生无可估量的正能量。
三、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慈善事业是“草根”事业,慈善工作者一定要立足基层,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使慈善适应本地区的人文气候、环境和条件,要急困难群众所急,想困难群众所想。一是要去除官方色彩。宣传也好,募捐也好,要与群众说心里话,切勿高高在上,动则训人,批评人,要把自己真正摆到群众之中;二是去除“救世主”心态。帮助了困难户,发放了救助金,就洋洋自得,盛气凌人,就觉得自己“法力”无边,帮助别人脱了苦海,这种心态是虚荣心作祟,在现实生活中极容易伤害服务对象的感情和尊严。三是要培养灵活务实的作风。社会弱势群体有什么需求,有哪些普遍性的困难,有哪些特殊性的困难,要能够及时掌握、及时解决。要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这个“补充”区别于政府的主渠道功能,就在于灵活和务实。及时发现群众的困难,及时化解群众的困难,解决政府刚性救助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当成为我们慈善工作的出发点和抓手。慈善工作是服务群众的工作,慈善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只有与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才能把慈善工作做好,做实在。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我们慈善工作的生命线,我们一定要深化认识和实践,把慈善事业和群众路线紧密结合起来,在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努力推进大众慈善、全民慈善,为海安慈善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王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