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墩头镇的南通市苏中纺织有限公司,是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国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15年来,她尤如一位艰难而自信的跋涉者,顶逆风、战恶浪,不仅在强手如林、实力雄厚的同行竞争中显山露水,而且跑出了新世纪苏中人的崭新辉煌。
谈到这家民营企业,除了对其迅速发展壮大表示敬佩和惊讶外,更多人会对公司董事长黄立勇这位土生土长的汉族农民竖起大拇指,称赞他对待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毫不逊于对待自己的亲人。面对南通市优秀党员、南通市劳模、南通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南通市光彩事业先进个人、第四届南通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诸多荣誉,黄立勇首先想到的是,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用包容之心接纳——团结花开香自来
黄立勇生于墩头镇普通的农民家庭,他那充满人性化的名字,成为海安县里下河人民的骄傲,他的“行”写下博大的“爱”。公司中的苗、壮、彝、瑶、白等少数民族职工30多人,生活习俗及文化差异,以及法律意识淡薄、遵纪守法观念不强,不太适应公司生活。公司中层干部担心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会给企业管理带来更多问题,有人甚至对少数民族人员存在排斥心理。
面对“不适应”,公司董事长黄立勇认为,少数民族人口向沿海发达城市转移,虽然会给企业管理带来较大压力,但放在民族团结的高度来看,少数民族人员向沿海地区流动是少数民族由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进步的有效途径。对于苏中公司而言,接纳包容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视广大少数民族职工同为苏中建设者,同是苏中大家庭中的一员,尽量为大家的进步和事业发展铺平道路。
为了让企业中的少数民族员工尽快融入工作生活中,黄立勇从不歧视,而是热情接待,腾岗安置,首先免费岗前培训,帮助她们过好生活习惯关、语言关、技术关,然后签合同上岗,给予缴纳五大保险。在工资待遇、工种安排、就业、福利上做到“四优先”。对远道来的少数民族职工,不分先后,不分种族,先预付一定数额工资作为生活开销,还免费提供食宿,无偿发给手机、棉被、床单、面盆、热水瓶、碗等生活日用品;对不习惯本地饮食的,提供电饭煲、电磁炉,由她们按照自身生活习惯自炊,黄立勇还投资30万元新建少数民族职工浴室,努力营造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
用关怀之心温暖——苏中欢歌唱和谐
黄立勇以“尊重民俗、有效维权”为主导,做到“政治与经济、生产与生活、大事与小事”统筹兼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为目标,每年立足公司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建立了乒乓球室、图书室、少数民族职工之家、阅报栏和海安县首家少数民族工会小组,为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他还经常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了少数民族职工的文化生活。“苏中杯”乒乓球赛、“苏中杯”计划生育知识竞赛、“苏中杯”篮球赛、少数民族职工联谊会等文体活动以及元旦、春节、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文体活动,让少数民族职工在不断的参与、不断的熏陶中受到了启迪,起到了宣传教育的效果。
为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得到传承和弘扬,让她们体验公司大家庭的温暖,每逢少数民族特有的重大节日,黄立勇都组织全体少数民族职工聚在一起举行联欢活动,按照风俗习惯,换上民族服饰,让她们尽情地载歌载舞。漂亮的苗族姑娘们个个身着盛装,成为活动中的亮丽风景。苗族女子陶小候动情地说:“黄董事长与我们一起联欢互动,这种感觉真好,好像回到了孩童时在山寨生活的那段快乐日子。”然而,就是这样的联欢却充满了善良、和谐、快乐。聚合的亲情,延伸的是相濡以沫、真诚关爱、民族团结的幸福愿景。
黄立勇左手托着情,右手携着爱,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为提高少数民族职工的文化素质,2008年6月,黄立勇出资与墩头镇成人中心校联手,开办了少数民族职工培训班,作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少数民族职工在苏中公司这个和乐融融的大家庭里,真正感受到被关爱、被守护、被尊重的畅快与欢欣。细致周到的温暖关怀,在企业员工之间催生了浓浓的手足情谊,形成了紧密团结的企业文化氛围。
用平等之心尊重——水乡吹拂民族风
黄立勇常说:“民营企业家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做人和做事。企业家必须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民营企业其实就是民族的企业,担负着民族的责任。”在少数民族员工与企业水乳交融的过程中,黄立勇的民族团结“特殊情结”也在不断变化。始终坚持团结少数民族员工,充分尊重她们的个人发展,让她们与公司其他员工拥有平等的晋升机会。在具体操作中,黄立勇大胆培养提拔少数民族员工到一线管理岗位,让她们参与企业管理,运用“厂内自治”的方式,把少数民族员工自身发展与企业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少数民族员工的心态由打工者转变为主人翁。
黄立勇每年组织开展“青春在岗位闪光”、“我为苏中添光彩”等活动,通过评选岗位能手、技术标兵、文明标兵、十杰青年等活动,为少数民族职工大显身手搭建新平台,不拘一格的人才选用制度,为少数民族员工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在生产工作中,公司的各族员工团结互助,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形成了人才辈出、生产经营扎实发展的良好局面。每名员工的发展梦正汇聚成公司的“苏中梦想”。
云南壮族女子梁永熙的勤奋在公司内是出了名的。更令同事、同行们折服的是她善动脑、肯钻研,总能给枯燥的工作增添新意。她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坚持做到“眼勤、手勤、腿勤”,确保每接一根头和每换一个粗纱动作到位,在三尺车弄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巡回操作,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摘取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果实,摸索出来的“快、灵、准”操作技术,在公司举办的操作比赛中次次夺冠。
10多年来,她以一颗挚爱之心,用勤奋和坚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墩头镇18个少数民族180名外来妹娘子军中成为“明星”,先后获得公司十佳优秀员工、文明标兵、生产标兵、技术标兵,墩头镇十佳外来妹、“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海安县少数民族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先进个人、勤劳致富奔小康先进个人、少数民族“奔小康示范户”、海安县第四届十佳外来务工人员,2011年5月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青年”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为南通市人大代表,获得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1月当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2013年8月当选为南通市妇代会代表;白族女子杨金水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和省、市、县工会代表,成为公司少数民族工会小组长。
用帮扶之心聚智——携手共圆发展梦
“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感激,所以我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在黄立勇的内心深处,自己不仅要做一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还要做一个向社会播撒爱心的使者。
如果说黄立勇对少数民族职工的关爱体现的是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那么对毫无血缘关系、素不相识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却表现出了一个现代民营企业家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博大胸怀。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是个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一中有不少学生品学兼优而家庭经济困难,面临辍学的窘境。黄立勇先后出资2万多元资助张加进、黄进生等三人读完三年高中。2006年参加高考并以627分优异成绩被云南师范大学录取的张加进同学,出于感激,想见恩人一面。暑假里带着土特产,千里迢迢寻访到黄立勇家,本想一谢就走,可小张像走亲戚,更像到了家一样,一住就是一个月。黄立勇的爱人热情地领着小张逛街,给小张买日用品、买衣服。小张回云南时,黄立勇又给了他5000元生活费。黄立勇资助贵州省的一个中学生,钱是花出去了,学生姓名没记住。2006年,黄立勇先后给云南南涧县一中捐款6000元。2007年春节前夕,黄立勇来到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捐给学校10000元。2007年12月,南通市少数民族联谊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二届全市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黄立勇又一次性赞助5万元。2009年4月,公司董事长黄立勇专程到远隔千里的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一中签订了助学协议,将连续5年捐助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一中50名贫困学生,每年资助10万元。近10年,黄立勇每年春节都给墩头镇少数民族特困家庭送去慰问金,2013年黄立勇变“输血”为“造血”,购买草绳机送给少数民族特困家庭,让这些特困家庭勤劳致富。
出资修路、捐资助学、访寒问苦等已经成为黄立勇发展的组成部分。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直接捐资是一个方面,而黄立勇更看中通过企业的项目投资,每年能够带动一批落后的少数民族同胞脱贫致富。近年来,黄立勇把有色线销往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办起“厂外厂”,为少数民族提供传统手编原料,引导少数民族同胞走致富之路,价格低于市场价。每年直接销往少数民族地区的产品3600万元,仅这一项让利竟达40多万元,从而增进了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往来与团结。2009年黄立勇又在云南丽江建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减少中间环节,让产品直接销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为少数民族服务的“零距离”。
“一花独艳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56个民族是一朵花,56个民族是一个家,只有少数民族都小康了,才能实现全国的小康。”董事长黄立勇如是说。这,就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民族情怀,就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开阔胸襟。(王爱华袁良元 刘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