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海州杯慈善之光征文】为慈善事业助力是一种社会责任

【信息时间: 2013-10-25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去年,为县蓝岳杯“慈善之光”征文竞赛撰稿,我有幸采写退休教师陈其高同志“一生勤俭,一生行善”的感人事迹。采写的过程也是我深度理解学习践行陈其高同志高尚情操的过程。《海安日报》上刊登的蓝岳杯“慈善之光”所有的征文我基本都阅读学习过。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他们的事迹中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为慈善事业助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
为慈善事业助力的客观性。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为特困群体捐钱捐物奉献爱心的自觉性和热情越来越高,蔚然成风。在我们县先后涌现出象企业家笪鸿鹄、杨广泽、仲跻和、刘长明、高龄老人孔锦文夫妇、退休教师陈其高、邢佩琪等一大批为慈善事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他们始终把为慈善事业出力视为己任,作为一种社会责任。陈其高同志说得好,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生存在社会上的,离开了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呵护,便一事无成。一个人如此,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也一样。那些遭遇地震、洪涝和遇有疾病、伤残的特困群众,他们也都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我们每个有资助能力的人,伸出温暖的手,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走出困境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每当社会倡导慈善捐款时,总有一些杂音。有的人捐得很勉强,把捐款视为一种恩赐和负担,更有甚者,一毛不拔还骂娘,说什么这是政府的事,有哪部法律规定捐款的。而他们腰缠万贯,对弱势群体、特困群众视而不见,自己整天寻欢作乐,挥金如土。试问这些人的良心到哪里去了,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社会道德的缺失。可以断言:总有一天他们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社会的惩罚。
慈善是一个互动性事业。常言道:谁能保证吃了五谷不生灾。一个人今天处于困境,不等于就永远处于困境,同样一个人今天无病无灾、有钱发财,不等于就永远无病无灾、有钱发财。这一点,陈其高同志有切身的体会。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兄妹七个,过年的时候连一双新鞋子都买不起,脚冻得似红虾儿。旁边一个好心的徐医生见状,买了一双新鞋送给他,穿在脚上,暖在心头,打心眼里感激那位好心的先生。没想到如今通过勤劳致富,也能去资助那些比自己困难的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动社会。谁能保证自己吃了五谷不生灾,同时又谁能估计到哪一天疾病或意想不到的横祸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慈善历来就是一个今天我帮你,或许明天你帮我的互动之举。
众人拾柴火焰高,微捐聚大爱。我们看到从中央财政到地方各级财政每年都拿出数字可观的救灾扶贫助学款。它作为一个被除数除以特困群体这个除数之后,所得到的一个商,常常显得很微小无力,杯水车薪。然而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俗话说,粒米成箩,滴水成河。我国有13亿人口和众多的企事业单位,每人捐一天的收入,每个企业捐出一天的利润,那就是一个可观的数目,定能有效解决特困群体的燃眉之急,为他们走出困境增添信心和实力。微捐大爱感力无穷,她好比当年人民战争,亿万人民参加的人民战争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帝国主义,消灭了八百万蒋匪军,建立了新中国。今天有亿万人民参加的慈善事业,同样酷似新一场的人民战争,帮助特困群体摆脱贫穷阔步迈上小康大道,放飞梦想。
在陈其高同志“一生勤俭,一生行善”的征文见报后,我的一位同事要写我在慈善上的点滴所为,我不让他写,结果也还是执意写了,并刊登在《海安日报》上,这是对我的鞭策和激励。我将以仲跻和、陈其高等同志为榜样,在有生之年,坚持不懈地为慈善事业助力,为构造温暖和谐,充满阳光的全面小康社会增添正能量。(海陵中学退休教师  李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