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肩负着县委、县政府“西部支教”的使命,带队支教西部小凉山。从踏上远离家乡八千里路且海拔3900米高度的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开始,我便深深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支教任务,也是一个光荣的使命,一份爱心善举。
作为肩负“为海安人民争光,为宁蒗人民造福”使命的带队校长,我不仅要完成振兴小凉山教育,培育少数民族师资的“支教目标”,更要在民族团结,关爱少数民族学生乃至师生危难之时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扶危济困,时时、事事、处处树立“海安支教老师”在小凉山20多个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光辉形象。
那是进入支教第二个年头的中学高考前夕,我在常规“校长巡班”时,发现高三的一名彝族学生已几天没来上课。经打听原来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被人打伤,孤立无助的彝族娃崽滞留在家,悲痛欲绝……
怀着一种强烈的正义感,第二天,我领着班主任,请来县妇联、民宗局领导,之后又与当年缔结“宁蒗、海安”教育联盟的原任县委书记、时任云南省政法委书记的阿苏大岭取得联系,及时为这个彝族学生提供了法律援助。之后,我又在全校开展“爱心奉献,友善援助”活动,仅支教老师就捐献了2000元善款,宁蒗县教育局也为他家捐助了价值300元的物资。从此,宁蒗与海安结盟海安教师首开全国海安老师的“善良之师”美名更大范围地传进小凉山。
完成支教任务的最后一个年头的一天,我和学校几位少数民族中层干部去县局参加考务会时,在山坡车站了解到就读本校和当地少数民族学校的两名摩梭学生因家庭变故而被遗弃,准备辍学,而去浪迹天涯。得知这两名少数民族学生的境遇,我当即与同行的校领导协商立即指示学生所属地负责人,马上处理好这2名学生的生活、安居和学习问题,我们支教老师又迅速发动,凑齐2000元,安排其到校,确保为他“全托服务”,安心完成学业,顺利考上中专。我们又联系民宗局、公安局,通过法律手段对他们父母进行教育,责令其家长承担起应尽的义务。
就在我们胜利完成支教任务时,国务院嘉奖我们支教的宁海中学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我本人亦被行政公署特别推荐赴首都国庆欢礼代表和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2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当年同赴西部支教的同事、友人、亲属与我一碰面,总是和我聊起我和我的海安老师们一起在小凉山上所做的“善事”和他们几乎百分百获得县以上嘉奖的“荣耀”,他们都为我感到高兴,为海安支教老师自豪:夸“海安支教老师”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奖的无比荣耀,说“海安支教老师”为海安县摘取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奖金品牌的无限荣光。大家感受到了海安支教老师先行支教西部,播撒真善美、真知真情的神圣与光荣,同时也羡慕我在支教事业中为少数民族、为社会发挥着自己“弘扬大善”光和热的真情与真行。
年内,应宁蒗彝族自治县支教校长座谈会之邀和少数民族学生感恩良师之约,我将和历任带队校长再赴小凉山“助燃教育之光”、“播撒慈善之光”。(严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