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佩琪,白甸镇离休干部,2013年向瓦甸初中、小学、幼儿园捐出多年积蓄六万元,了却了多年捐资助学的心愿,在金凤吹拂的水乡演奏了尊师重教,助学奖学的大美乐章。
清贫相伴 恪守俭朴
1922年,邢佩琪出生在东台,父亲靠做小生意维持全家的生计,家中节衣缩食让他读了几年私塾,后来在广实中学、精诚中学读书,后就读于东台师范,学成后先在富人家做过私塾先生,1948年正式参加工作,先后在东台、安丰、富安等地任教,曾担任过安丰小学、富安小学校长,是饮誉一方的德高望重的学者型教师。
无论在城区还是在偏远的乡村,经济窘迫时刻困扰着他,年迈的父母需要接济,四个儿女的学费生活费都要从微博的工资收入中支出,平常邢佩琪的口袋里从没有零花钱。尽管如此,邢佩琪总是潜心乐教,为贫困子弟垫付学费,因为知识丰富教风严谨,受到学生及家长的爱戴。
在困难的年代,邢老的儿女没能接受很好的教育,凭着自己的打拼,找到赖以生存的职业,先后成家立业。
1979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落实,邢佩琪享受离休待遇,生活有了充分保障,到2000年,基本还清所有的债务,手头终于有了一些积蓄。
邢老几十年养成的节俭生活方式始终没变,到现在还住在七十年代的老房子里,空心斗墙、芦柴枉帐,竹梢子椽子,冬冷夏热,家中除了一台电视机和旧冰箱外,再没有新潮的高档家用电器。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豆制品和自家种的蔬菜成为餐桌上的主打。
邢老的穿着非常朴素,每年春秋二季,那件随他半辈子的蓝色涤卡春秋衫成为每年必穿的常服,儿女们看到这古董级的春秋衫,总是叫他扔掉,邢老总是说,衣裳的作用是御寒的,不破就能穿。
邢老家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每年过年,晚辈的压岁钱总是20元,到2011年春节,在众人的“抗议”下,提到40元,女儿打趣地跟老爷子说,现在外面什么都涨,就是我家的压岁钱不涨。
一个享受离休待遇的老干部,虽然体弱多病,每年的医药费也只有两千多元,老伴有病都是自掏腰包看病,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夕照青山 晚霞似火
离休之后,邢老自学不辍,自费订阅的报纸、杂志,每天养成了定时读书看报、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每月老干部学习日,总是拄着拐杖让女儿护送参加学习,从不缺席。
邢老受过旧学的熏陶,有深厚的古文功底,现为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诗词协会会员,邢老还将自己的创作的诗词编成诗集《南窗岭草》,诗作经常发表在《东亭艺苑》等诗集上,省关工委收录了邢老先生的诗作《小树》。
春风苏万物,小树笑开颜,茁壮向上长,要做栋梁材。
校园载桃李,园丁灌溉勤,整枝又壅土,总用慈母情。
捐资助学 夙愿梦圆
几十年的人生履历,邢老经历了时世的沧桑,目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老伴也已经年过九旬,生活基本能自理,儿女安居乐业,邢老内心充满感恩之情,总想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十八大让耄耋老人心中如沐春风,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老迈之躯已经不能重登三尺讲台,但仍然心系教育。2013年4月,邢老向老干部支部坦露心迹,决定将多年的积蓄,捐赠给家乡的学校,邢老动情地说:“党和政府对我这么关心,让我活到92岁,我已经不能为教育做什么大事,只能捐出多年积蓄为我钟爱的教育尽绵薄之力。”
金风拂面,艳阳高照,邢老在女儿的搀扶下,来到了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瓦甸小学,捐出6万元助学款,一个老干部、一个老教师,热心教育、捐资助学的情感在这里升华,邢老的高大形象在这里精彩定格。
( 裴桂荣 韦荣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