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海州杯慈善之光征文】党字号“草根善星”张寒松

【信息时间: 2013-10-24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这些年来,家住水乡南莫教师新村的退休老园丁张寒松老奶奶荣获了一份份荣誉:市县关工委表彰的“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县镇评选的“优秀党员”;市县授予了“优秀志愿者”称号。知根知底的父老乡亲、青少年学生则从心底敬称她是“善心奶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省电视台三度专题采访、宣传了这位党字号“草根善星”的行善事儿。
自制“文明剪报”100
张寒松是从幼儿园园长岗位上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退休10多年来,她与同是党员的老伴宝瑞老先生志同道同地行善坊间,执手相携奉献公益事业,为家乡公益事业、慈善助民做了好多实实在在的实事、善事,为村里、社区里义务出刊文明宣传墙报,为学校作德育报告,为社会倡行慈孝风气,为保护青少年安全上学、放学,组建“五老志愿者”风雨无阻地守护在斑马线旁。《中国老年报》、省《关心下一代周报》、海安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曾以“斑马线旁的银发志愿者”为题宣传了他们的护安善举。可后来,老伴突发急病,永远地离开了张寒松。痛定思痛之后,张寒松老奶奶顽强地挺过来,仍然执著地为家乡的乡风文明建设而忙碌着,她指导所在社区出刊“慈孝文化专栏”,编印本地慈善乡土史料,指导村里把慈孝文明写进“村规民约”。在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们的支持下,爱读书读报的张寒松,为让这份半月一期的“慈善剪报”成为大家学得上、用得着的精神文明材料,她特意订了多份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报刊,经常向县老干部大学、镇民政办“淘宝”,搜集到《中国慈善》等杂志30多本,请子女上网下载了24孝图文。为了找到匹配的文章,她每期都要阅读大量资料,从“海安慈善网”、 《海安日报》、《扬子晚报》、《江苏老年周报》上找到合适资料,反复调整。她的在读西南大学传媒专业的外孙,打心眼里发出敬佩的赞语:“外婆办剪报真的比上班还认真,挺像一个老编辑”。当公司老总的大女儿实心实意地表扬“老妈妈”:“以前上班时,您还有周末;现在退休了,除了每天买菜做饭外,几乎都用来编‘慈善剪报’了。”退教协也支持她,帮助她联系翻印,不少单位大力支持承印,几乎不收纸张费,而每期150份的“报量”,使她每年至少要贴上千元钱。尽管自己费时费钱,但张寒松奶奶却乐在其中:“宣传精神文明,弘扬慈善文化,普及慈善知识,既服务了社会,自己的晚年生活也不再空虚了”。掷地有声的话语,显示了张老奶奶内心的善良。不少学校还将“剪报”列为“德育教参”,更多的干部群众看过后还会相互交流心得。
自荐担任“代理奶奶”协会会长
寒暑假本是老师最清闲的时日,而退了休的张寒松反而特别忙碌。她率先创建了“留守儿童俱乐部”,为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当“导师”。她率先与镇人口计生志愿者牵手,组建“代理妈妈”、“代理奶奶”志愿者协会,她成了当地最受敬重的“代理奶奶”会长:与乡村留守的农家孩子同签“结对协议”,与6名孤儿牵手同行,使他们同顶一片蓝天,分享“代理奶奶”、“知心奶奶”的慈爱,走好青春路,分别考上公费高中和大学。前年暑假,她专门去买了一本“双学教育”的爱国主义读本,精选出其中最典型的10篇,复印装订了30本,分别送给村关工辅导站作“宣传资料”。每次给留守儿童作校外辅导,张奶奶还请来其他老师教学生唱好歌,练书法,教胡琴、练口琴。每次辅导,校外辅导站的农家孩子都坐得满满一堂,这样免费的校外寒暑班,张奶奶已连续办了5年,成为闻名遐迩的“关工先进校外辅导班”。

在志愿公益活动中慷慨解囊的张寒松老奶奶,对自己却近乎“吝啬”,身上的衣物都是穿了好几年,平常粗茶淡饭过日子,一瓶茶水走到哪儿拎到哪儿。虽然是古稀年,但身子骨还算硬朗的张老奶奶说:“能为他人服务的生活,和为后代奉献的事儿,我就很满足很快乐。我会一直走下去,还会继续思考为弘扬慈善、公益服务怎样做得更好些。”南莫镇教办  严德本 董璋仁 黄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