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海州杯慈善之光征文】“慈爱大嫂”郑子凤

【信息时间: 2013-10-24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每逢开学前后,水乡南莫紧邻县道和学区的60多岁的农家大嫂郑子凤的三间平瓦房里,天天人来人往,天天门庭若市,且都是清一色中老年农家妇女。
咦,一个农妇怎么会吸引了这么多老姐妹们。噢,原来人称“编织王”的郑子凤大嫂开办的家庭编织坊,成为“候鸟式”陪读老姐妹拜师学艺、加工编织的“公益培训中心”。她每年义务带徒数十人,编织加工针织服饰数万套(件),为200多位姐妹架起了挣钱致富的“爱心桥”。
郑子凤名为“老板”,其实家中的编织加工场只是个“中转站”。她先要为各家编织公司“按图出样”,然后再将编织工艺手把手教给女工,再发料,让女工领回家中、居住地编织,进而收货验收上交发包公司,然后还得义务为编织女工修补不合格编织品,最后更要领回工钱,逐一发放到姐妹们手中。读图、出样、进货、指导、验算、发货、验收、修整、核算……享清福的人绝对无法承受这么多繁琐事,但“好脾气”、“闲不住”的郑嫂却是十余年如一日地忙活在其中,快乐在其中,且从来没有过过节假休息日。
上世纪90年代初,乡镇企业“关停”改制。在镇办勾线厂当技术员的郑子凤和众多姐妹一起下岗,重返“露天工厂”。这对于“人前人后”领头当“技工”的她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一个打击。但,凭借她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和良好的勾织技术声誉,很多新创个体小微企业邀请她当“技术顾问”。她应邀当了二、三年“技工指导师傅”,帮老板盘活盘大了企业项目。老板及至全厂上下都十分器重她,很让她享受到“体面劳动”的尊严。
后来,她返家与原来老姐妹碰面,发现那帮“难姐难妹”还抹不开面子,赋闲在家,手有勾线技术找不到“对口项目”。于是,大家在羡慕她、“撺掇”她带大家找到在家门口挣钱的门路。
于是,向来“菩萨心肠”的郑嫂答应了大家,从县外厂里领料回家,再一周后交货。她耐着性子教,口干舌燥地讲,让那帮姐妹们竟都一学就会,坐在家中自由支配时间,关心到留守老人和孩子,还拿到了下岗后的第一笔工钱。
可是,郑嫂自己一划算,发觉所赚工钱,半数都花在了来回几次倒车上。于是,郑嫂凭着老面子请老板予以支持,在家办个分属加工坊,带领家乡姐妹一起干。由此,她摇身而成了个编外“老师傅”,企业“代理分部老板”,并再也停不下忙碌的那双“巧手”。
将原本赋闲在家的左邻右舍一个个姐妹帮成了编织巧手,郑嫂的徒弟不断增加。当民营经济全面复活起来后,对外编织加工的业务量几乎成“裂变效应”,郑嫂的业余编织工遍布县内外,编织成品达到年产十数万(套)(件)。名气日盛的“编织王”郑嫂更加声名远扬。
郑嫂的生意越发红火,镇区高中的陪读母亲们也纷纷上门拜她为师。岁月不饶人,随着年岁一年年增高,丈夫和儿女们都不希望她再没日没夜地奉献式地操劳下去。再加上家中添了小孙子,郑嫂也曾想过“歇手停业”,好好带孙子,过上天伦之乐的晚年生活。
然而,当她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郑嫂才送走一批歇针停手的老姐妹,又迎来一批渴求学艺、短期找活干的新徒弟。连去年自己60寿庆时,还在寿宴上带徒传艺。美兰、网英、兰华、小英、卫珍……多少与郑嫂素不相识的陪读母亲、外来妹媳妇,三年一个轮回地成了她的高徒。于是,她默默地自己克服家庭困难,立下了“带一个女徒弟,就是帮扶一个家庭,幸福一个家庭”的决心,继续将这块“编织幸福”的阵地守下去!
当下,郑嫂一茬茬带领巾帼编织团队始终稳定在“百人大军”之上。许多中年妇女在不误农时或陪读的同时,每年靠这项活计能赚到六、七千元乃至更多的收入。姐妹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十分敬佩郑嫂的“慈善情怀”,赞扬她有颗带领大家编织幸福的“慈善心”。好处、工钱不打折扣地发给大家;难处、扣款全由她一人担当。郑嫂这些年来除了从厂方获得数量有限的技术指导费,并承担着与业务量同等的经营风险,却从不在姐妹的收入上打一分钱主意来弥补自己。几乎每年都有数十件“新徒弟”的“作品”要全部大修,甚至返工,这些赔工赔本的活儿都由郑嫂“自我消化”,从不再别处提及。大家都在心里夸她、赞她,说她就是一个“编织幸福的慈善之星”。有人说她“傻”,有人赞她“善”,有人夸她“好”,她就这样在众多姐妹中赢得了“慈善老板”、“慈爱大嫂”、“农家编织王”等诸多美誉和口啤。

“编织幸福,多带好一个女徒弟,就能多创造一个幸福家庭,这样的善事好事,我要做到老!”每当有人夸赞,菩萨心肠的郑嫂总是这样作答。 (海安广播电视局 刘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