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海州杯慈善之光征文】超越血缘的母爱

【信息时间: 2013-10-24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爱一个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一种本能和责任;爱一个与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一种奉献和幸福。十多年来,丁燕梅坚持不懈用慈母般的温情与爱心,先后花费近四十万元,关爱12名与其毫无血缘关系的贫困学生上学、成长、成才、成家……
  今年47岁的丁燕梅,与丈夫任祝金一起创办了南通奇香饼干食品厂,大学刚毕业的儿子经营着自家的纸箱厂。近年来,丁燕梅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精神财富。
“从此我就是你的妈妈”
  11年前,丁燕梅开始资助贫困学生朱雪梅,雪梅出生两个月便被亲生父母遗弃。家住墩头镇仇湖村2组的张桂平夫妇在自家门口捡到小雪梅,看其可怜,就不顾家境贫寒好心收养。就在朱雪梅高一开学的第一天,养父不幸去世。家里倒了顶梁柱,雪梅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仅靠两亩薄田。家中经济拮据,单亲养母张桂平心痛不已:“孩子,虽然你不是我亲生的,妈就是卖房子、借贷款也要供你上学。”“妈,你放心,我会刻苦学习,考上大学,以后当一名医生。”相依为命的母女俩相互鼓励着。
  2002年高考,朱雪梅以585分的高分被苏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她终于用实际行动告慰了饱经磨难的养父母。孩子考上大学,距离当医生的梦想也越来越近,本来这应该是件大喜事,朱雪梅母子俩却高兴不起来,她们担忧大学费用从何而来。
  一天,丁燕梅从《海安日报》上得知朱雪梅的窘境后,当晚,夫妻俩就开着摩托车带着慰问品来到朱雪梅家。丁燕梅拉着朱雪梅的手说:“孩子,不要担忧,我会资助你上大学的一切费用。”
  当年96日,朱雪梅去苏州大学报到,丁燕梅为她买了三套新衣服,准备了崭新的被褥等生活用品,还亲自打车送她去学校,替她交了学费。
            “自家孩子有的,她们也要有”
“只要自家孩子有的,朱雪梅也要有。”大二期间,丁燕梅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新潮的电子设备送给朱雪梅。大学五年中,从学费、生活费到学习用品,丁燕梅都为朱雪梅准备得一应俱全。在家中,丁燕梅为她单独安排和亲生儿子同等待遇的房间。放寒暑假,丁燕梅专车接送朱雪梅。每次回来,丁燕梅精心烹饪。变着花样给朱雪梅做好吃的,并抽时间陪她讲生活哲理、人生阅历。每次过生日,丁燕梅还会买来生日蛋糕,准备一桌丰盛的生日宴。丁燕梅每次出差去苏州,也总要抽空去学校看望朱雪梅。
实习期间,朱雪梅告诉丁燕梅她想要考研,丁燕梅一口答应,还专门租房让她安心备考。2007年,朱雪梅考取了研究生。2011年底,朱雪梅结婚,丁燕梅夫妇以“父母”的身份帮其置办嫁妆。今年31岁的朱雪梅现在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工作,目前喜怀身孕,丁燕梅还以“娘家”的身份为其做好迎接小宝宝的准备。
“我们是亲亲的一家人”
200917,《现代快报》上刊登的一则报道引起丁燕梅注意,报道讲述了盐城市潘黄镇的徐梅,其父患精神分裂症,母亲坚强地做搬运工,每天早出晚归。看着母亲辛苦劳累,徐梅一心苦读,想学医,将来也许能治愈父亲的病。20079月,徐梅梦想成真,以608分考入南京医科大学卫生法学专业。
丁燕梅通过报社与徐梅取得联系。一天,她俩约好见面,丁燕梅在海安汽车站接到了从南京赶来的徐梅。当晚,丁燕梅下厨忙了一桌菜,与她边吃边促膝谈心。
  每逢节假日,徐梅喜欢在丁燕梅家中度过,丁燕梅做徐梅喜爱吃的菜,帮她洗衣服。多年来,从资助学费、生活费甚至到买一双袜子、一把梳子,丁燕梅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徐梅。
丁燕梅自己生活俭朴,从不买贵重衣物,她常对家人说,要把省下来的钱帮助有困难的人。
问起何时起叫丁燕梅“妈妈”,现在在南京鼓楼医院实习的徐梅已经记不清了,今年25岁的她腼腆一笑:“丁燕梅待我就像对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在点点滴滴的关怀中,我是下意识地开始叫她‘妈妈’的。”
  十多年来,丁燕梅用一颗慈母之心,至真至诚、至亲至善关爱着朱雪梅、徐梅、周敏、王珊珊等12名贫困学生。她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了人间大义;用热情的双手,书写着无边大爱。(墩头镇广电新闻中心: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