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需要太阳普照,社会需要慈善滋润,只要心怀单纯的仁爱之心,慈善人人可为。激活人们心中那影响向善种子,并使之生根发芽的,金钱的多少是次要的,而是他或她是否具有爱心,在此前提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异曲同工。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方华就是一位为慈善的“出力”者。方华是海安镇镇南街道人社所的一位工作人员。自她从2003年任劳动保障协理员起,踏遍社区的大街小巷,关注民生,服务大众,用真心为退休老人排忧解难,用爱心给弱势群体送温给暖,用善心为在贫困线上受煎熬,死亡线上抗争,亟待救助的人“点灯”。短短几年她赢得全社区人的好口碑。成为众所公认的忙人、好人、能人。大爷大妈说得更形象、更中听,称她是贴身暖心的小棉袄。
她是爱岗敬业的忙人
方华是2003年下岗后重新工作走上劳动保障协理员这一岗位的。她所处的镇南街道处于城乡汇合处。这里是典型的“三多”:下岗工人多、困难户多、老弱病残者多。面对如此复杂的工作环境。方华没有退却而是勇敢面对,她和同事们对社区的居民生存环境、生活状况、家庭背景等进行深入调查,采集到大量信息,建立了基础教据库。方华把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病残老人作为工作重点。在她的案头笔者看到一本特制的登记簿:
邱晓兰,女,46岁,辐条厂下岗职工,无固定收入来源,丈夫病故,女儿在湖南读大学;
金科来,男,46岁,妻子刘萍44岁,双下岗家庭,丈夫不能干体力活儿,女儿在校读书,母亲82岁,生活不能自理;
洪云,女,43岁,下岗后患 乳腺癌,带病帮人卖家具;
杨桂芳,女,47岁,患癞痫病,有一智残儿,低保户;
……
方华把登记簿放在显眼的位置,好让自己每天翻到它,以便第一时间获得信息,为他们排忧解难。一有机会,及时送上党的温暖。这本登记簿这些年不知发挥了多少作用。登记本中的一位王姓大姐是一名下岗工人,父亲残疾,母亲、公公都患有癌症,孩子在外上学。2010年,王大姐因子宫肌瘤手术不能工作,丈夫又因单位裁员下岗,这对原本清贫的家庭,无疑是雪上中霜。王大姐夫妇心急如焚。经过寒冬的人最知太阳的温暖,方华也曾是下岗职工,个中滋味她何偿不知。了解情况后的方华此时的心情不亚于她俩。当时街道的创建工作到了紧急关头,方华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再忙此事也要管。流火七月,赤日炎炎,方华冒酷暑一天之中跑遍社区所辖的十多家用人单位说好话、求情。口干舌燥,喝口水再说,一家不成再走下家。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王大姐夫妇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两人每月的收入有三千元。看着笑容又回到她们脸上,身心疲惫的方华才松了口气。保障协理员“官”不大,管的事包罗万象,方华有一条工作原则,凡是找到她的事,她都要管,而且一管到底。她们社区有一位从化肥厂退休的老林,患糖尿病、癌症多种疾病,瘫痪在床多年,妻子夏阿姨没有工作,家庭靠老林1000多元的养老金支撑,方华在上门办认证手续时,从谈话中了解到夏阿姨最大的顾虑是自己两个孩子经济条件不好,万一哪天丈夫离世,她的生活怎么办?方华分析她家的状况,可以花一万元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后每月可以有几百元的生活费,但她丈夫生病这么多年已拖累孩子多年,开不了口。一次老林又住院,方华买了水果去医院探望,顺便将夏阿姨的心思告诉了在场的两个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两个孩子愿意各出一半为母亲办养老保险。夏阿姨热泪盈眶,千谢万谢,拉着方华的手说:“孩子,忙烦你了!”方华一笑,不以为然的说:“我一人忙烦点,就省得你们忙了,社会就和谐了。”
她是为民解忧的好人
方华,好人,凡是与方华打过交道的知情人,都有这么一个评价。方华不但具有女同志的温柔,还有助人为乐的侠义心肠,为百姓排忧解难,乐为他人做好事。
四年前,42岁的方华第一次走上协理员的岗位。上班没几天,就赶上了下岗失业人员验证。那天下午,一位满脸皱纹,牙齿脱落的老太太来到社区服务站。乍一看,方华以为是位退休职工,亲切地迎了上去:“您有什么事?”妇女结结巴巴,口齿不清地说:“我…是来…验…验证的。”方华感到很惊讶,打开她的《就业登记证》,和她聊了起来,这才知道:她叫崔桂兰,46岁,小学文化,因患癫痫病不能正常工作,记忆力受到影响,被迫失业,家中还有一个智残女儿,生活不能自理,一家人就靠丈夫开电瓶车帮人送货维持生计。那一夜,方华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脑子里满是崔桂兰那浑浊茫然的目光。天一亮,她就带着礼品赶到崔桂兰家。只见窄小潮湿的房间,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一个木讷的女孩傻呆呆地流着口水。方华心里一阵难过,当她知道崔桂兰的低保、社会保险补贴全都没有办理的时候,她转身走进寒冷冬雨中。随后的几个日日夜夜,方华马不停蹄为她申报了社保补贴和春节解困金。腊月二十,寒风凛冽,当方华把2170元钱送到崔桂兰家中时,崔桂兰感动得泪水夺眶而出,激动地说:好人,你是个好人啊!
爱在平台吐芳华
社区里有一对90岁高龄的异地老人储老属重新组合的家庭。储老与前妻生有一子,因年事已高怕日后无人照料,便变卖家当,投奔远在呼伦贝尔的儿子。到那里定居后,生活非常不习惯,两人心情很不好。一天方华接到老人从内蒙打来的电话,恳求方华为他们在海安找一家养老院,千拜托,万叮咛。方华在电话里安慰他们,并满口答应帮忙。当天,方华就用电话联系了几家敬老院,可是有的费用太高,老人承担不起,有的楼层太高,生活不便;有的人满无法接纳。方华放下电话,骑着电动车满街跑,打听考察,终于找到一家适合老人颐养天年的“爱心养老院”。不久二老南下海安入住。这之后每月4号方华都定期帮他们办理房租和生活费用手续,有病住院,方华一有空就去探望,出院时打车送他们回家。过年时帮他们申请重病慰问补助和春节解困金。储老激动地说:“你就是我们的亲闺女,没想到我们这些异地退休人员在海安找到了家,感谢你,感谢政府,感谢党。”一天一位退休老太找到方华说:“我家的爱人养老金卡取不出钱来了。”方华连忙放下手里的工作帮助查询,原来是银行系统升级,原系统信息姓名与身份证不符,必需带身份证办理相关手续。老太平日里不出门,连县人社局都不知道在哪里,更谈不上找谁办事。方华二话没说帮她跑退管中心和银行,一下午就把事情办妥了,老太拉着方华的手说:“我一个农村粗人,又不是公家人,你这样热心帮助我,我不知怎么谢你才好!”
她是多才多艺的能人
方华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她不满足坐在办公室围着电脑忙活,总是深入社区基层干“分外事”。镇南社区有一位出了名的“杨猪官”做过工人,当过驾驶员,干过推销员,后来自主办起养猪场。为了帮助“杨猪官”将养猪场做大做强,方华在幕后做了大量的工作。没有知识,方华联系辖区内的农家书屋专门购买了有关养殖方面的书籍;没有技术,方华利用人际关系聘请有经验的养殖技术员前来对口指导;缺少人手,方华组织辖区内的富余劳动力前来帮工;缺少资金,方华帮助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以解燃眉之急。经过几年的发展,“杨猪官”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了周围20多人共同富裕,他本人也荣幸地当选为“科技示范户”、“社区双带标兵”、“县人大代表”。每每接受媒体采访,谈起自己的“创业史”,“杨猪官”总是向记者朋友建议去采访一下方华,因为有了能人方华,他才真正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方华不局限于帮助辖区内群众脱贫致富,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还有更高的起点,她把目光投向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每逢过节,方华就和同事们组织联欢大会。根据他们的不同爱好组建老年腰鼓、太极拳、舞蹈、健身操等不同形式的兴趣队。在去年全县万人健身操大赛上,镇南街道300人的健身队伍以阵容大、队列齐、动作节奏强赢得观众和评委的好评。方华祖籍湖北,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字正音圆,加之她的好身材、好气质,天生一个主持人的料子。这些年来县老年体协的县内或对外的一些文体活动都是她主持的。每年县文明办举办的“红红火火过大年”送戏下乡演出,必少不了方华这位主持人。今年5月县慈善会要搞“海安慈善日”启动仪式文艺演出,她主动请缨担当主持人。晚上写台词,白天抽空背台词,到时心急火燎的赶去参加排练,忙得不亦乐乎的。有人劝她说:“方华,这是义演,又没有任何报酬,你是这何苦啊!”她付之一笑,脸上的表情告诉人:我乐意。城里桃李愁风雨,春到溪头荠菜花。善良朴实,热情肯干的方华就是一株溪头荠菜花,平凡而不平庸,心系他人,爱洒平台吐芳华。她送爱给人,也招人爱她。(任吉祥 程永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