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海洲杯慈善之光征文】百善孝为先

【信息时间: 2013-09-02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在角斜镇新坝村有三位兄弟深谙“百善孝为先”的至理,几十年来如一日,同心同德,以真心、良心和耐心服侍百岁母,用深情厚意诠释了慈善之真谛,其心地善良的人格和恪尽孝道的事迹被男女老少传为佳话。
储有珍是滨海新区(角斜镇)最年长的老人,高寿103岁。她的三个儿子早已步入老人的行列,老大唐秀文年过八秩,老二唐秀涛年过古稀,老三唐秀山年过花甲,都是当祖父的老者了。他们常幽默地说,在外人家叫老爹,在家是小儿服待老妈。储老太常说:“不是我的三个儿子服待得好,我早已不在人世了。”此话千真万确,大量事实足以佐证。
一人三室,起居舒适。通常情况下,一老人有一间居室就不算了,然而这位老人却有三间卧室,实在罕见。三兄弟住在一起,本来只要空出一间房供老母居住即可,但为了方便年过百岁的老母的生活起居,方便轮流供养,每家在一楼特设一间敬老室。三间居室中,床铺、被褥、蚊帐、桌椅等样样齐全,毛巾、盆桶等日用品一应俱全,电灯、电扇、电热毯、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而且不少生活日用品都是老年人专用的新产品,例如:拐仗是立地不倒的,便盆是有靠背的。衣橱里塞满四季服装,有冬季的羽绒服,有夏季的丝绸衣,有笔挺的春秋衫,有绣满“寿”字红色唐装。三间卧室里的生活用品都摆放得井井有条,布置得漂漂亮亮。一位老人有三间卧室在农村实在罕见。
唐家三兄弟虽然都年事已高,俱能无微不致地瞻养母亲。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是向母亲嘘寒问暖,然后端茶接水,端屎倒尿;至于一日数餐,更是悉心照料;有时要一口一口地喂,夏日炎炎,不是开风扇就是开空调,为怕老人着凉,还要注意及时关闭;冬天寒风刺骨,夜晚先用电热毯把被子烘暖,再在老人脚底放置热水袋。
二媳同孝,犹如亲生。三兄弟为母洗衣是常事,但男女有别,为母亲洗澡更衣,毕竟多有不便,于是动员媳妇帮忙。其实,在丈夫恪尽孝道的影响下,媳妇们孝顺婆母早已付诸行动。虽然二媳妇年已古稀又患冠心病,三媳妇年过花甲又患严重关节炎(大媳妇已去世),但都带病尽孝。每天,既要为婆母做可口的饭菜,又要为之洁身更衣。她俩还常在中午,把老人搀到屋外晒太阳,并把被子捧出去晒晒。老太常对人说:“两个媳妇比我的亲生女儿还要亲。”
三子医护,屡胜病魔。长期以来,老人多种疾病缠身,既有难以治愈的冠心病,又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还时常感冒发高烧。一年到头,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痛,天天口服好几种药物。多少次病魔缠身,命悬一线。之所以一次次转危为安,都是因为她的儿子及时抢救,精心医疗,日夜护理。原来她的长子是中医师,老人慢性病发作,则为其开中药方调理;次子虽是教师,但学过中医,老母有病能及时察觉并精心护理;三子是西医师,若老母病情危笃则即刻抢救,不是补液就是输氧。老人一有大病小恙,即全力救治,几个保健医生日夜守护在老人身边,病魔无可奈何,老人岂能不康复!不但如此,平时老人精神好的时候,三兄弟不是用轮椅推她外出散心、晒太阳,就是引导她甩手踢腿,练习保健动作。另外,无论大病小恙,每天都按时给药,周到照料,死神岂能不却步!
四代孝敬,上行下效。储有珍老人儿孙满堂,已有四代晚辈,多达60余人。她的儿子、媳妇如此敬老、孝老,其孙子、重孙、玄孙岂能不孝顺。平时,不是女儿来照料,就是侄女来问安;不是孙子为她买保健品,就是孙女为她买牛奶;不是重孙送她水果,就是重孙女送来点心。每次老人重病,上门看望的晚辈络绎不绝。这是长辈尽心瞻养老人,晚辈耳濡目染后必然孝顺,上行下效嘛!
五餐及时,营养丰富。一年到头,老人的卧室里都有儿子购买的成箱的牛奶、八宝粥、面包、香蕉、苹果等,喜欢吃什么拿什么。老人虽有疾病,但蛀牙极少,胃口尚好,有时喜欢吃点零食。然而百岁老人毕竟年高体弱,宜少吃多餐。于是当医生的儿子为之制订了有益健康的食谱,让她日食五餐:早晨吃牛奶和面包,早饭为玉米糁儿粥,中午吃扁豆饭,外加一菜一汤,下午吃水果和脆并,晚饭为粳米粥。每天中午一荤一素,每日菜谱不同,或鱼或肉,或鸡或蛋,或磨菇或豆制品。由于少食多餐,荤素搭配,营养全面,老人至今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不显消瘦。
六神不安,精神慰藉。老人不但多病,而且日夜唠叨,有时精神恍惚,六神不安(即心神不安)。老人寂寞时,其子则陪伴聊天;老人精神好时常想外出。为了满足其欲望,使之身心愉悦,其子就在风和日丽之日陪她出行。她的孙子考取大学在海安办谢师宴,二儿子送她出席;重外孙在金海安大酒店举行婚礼,大儿子陪她参加宴会;中央电视台的《周末喜相逢》栏目在海中体艺馆亮相,三儿子陪她前往观看;此外,儿子还陪她到海安县城观光,到角斜、沿口等集镇的孙子、孙女家小住。每当老人心有所想,儿子也尽量满足。老人信佛,有一天提出要到庙中敬香,其子带领晚辈30余人陪她去新藏庙顶礼膜拜,这是三兄弟对母亲的心理关怀,其实他们并无宗教信仰。
唐家三兄弟厚养百岁母的生动事迹,让我们读懂了孝顺与慈善的密切关系和深刻内涵。其实尊老、敬老、爱老,既是子女的应尽责任,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位列百善之首的大事,切莫等闲视之!(唐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