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海洲杯慈善之光征文】为了别人,他愿意献上“全身”

【信息时间: 2013-09-02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时间定格在2012224日。83岁的老人许正涵从公证员吴金锋的手中,接过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安县公证处鲜红印章的“遗体捐献声明书”,实现了自己的庄严承诺和多年的夙愿:百年之后,将像“当代活雷锋”郭明义那样,把遗体全部无偿地捐献给祖国的医学科学事业。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过一句极为形象而又极为深刻的话:“凡可以献上我的全身的事,决不献上一只手”。许正涵老人以人生中闪光的凝聚点,向人们诠释着自己的“大美慈善观”:为了别人,他愿意献上自己的“全身”,而“决不”只是“献上一只手。”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视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许正涵老人以自己的大美善举,体现了人生价值的深度,达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境界”,可敬可亲。
许正涵老人是原海安县总工会副主席。作为一名老党员,退休20多年来,他一直热心公益事业,通过点滴小事,以微行善。2002年底,海安县总工会在职工中倡议捐出一日工资帮助困难职工家庭。许正涵老人闻讯后,立即赶往县总办公室献上100元善款,以表心意。机关的同志劝他:“您退休了不需要捐款。”许老动情地说:“我自小家境贫寒,是党培养了我。十万八万一下拿不出,但微薄之力我还是能出的。否则,于心不安呵!”由此,每年底他都主动去县总工会捐款100元。从2012年起,他又将县政府奖励给80岁以上老人的每年的慰问金全部捐献出来。许老服务社会的事还有许多,在一次采访中,他的老伴无意间透露了这样一件“小事”:他们住海安镇同建路上的一栋四层楼房的三楼。房屋比较陈旧,没有物业管理,楼道无专人打扫。自从许老退休后,他就主动当起了清洁工。见脏就扫,一个楼道一个楼道地扫,从四楼一直扫到一楼。这一扫就是整整20个年头,直到该楼拆迁为止。许老还多次为外地来海安办事,因情况不熟而迷路的司机指引路径,跟车护送直到目的地,然后步行10多里甚至更远走回家去;当司机掏钱表示谢意时,均被他婉言谢绝;……许老就是这样用心积攒着向善的微光,一步步地向着道德高地迈进。在一些人看来,这点点“微光”也许微不足道。然而倘若人人都能以这点点“微光”回报社会的话,那么绽放出来的定会是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许正涵老人身板硬朗,面色红润,思维敏捷。怎么看,也与他84岁的实际年龄无法挂上钩。2010年,许老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南通市颁发的“乐天健康老人”。去医院常规检查时,医生夸他是:“您老的骨节就跟年轻人的一样,分分清清,没有骨刺,无骨质增生。心脏功能更是比实际年龄年轻上20岁。”对此,许老无不得意地说:是运动使他青春永驻。退休22年来,许老坚持晨练22年。尤其是在拿到“遗体捐献声明书”后,更是加紧了锻炼。在他心中藏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百年之后,他要捐献出强健的骨架和“上乘”的人体器官,报答党和社会,为后人造福,尽善尽美地完成自己“大美慈善观”的意愿。如今,他每天跑20华里,而且每分钟达到120步以上。这样的速度相当于天安门前阅兵式时步兵接受检阅时的速度。
有学者这么认为:死亡是人生一个最完美的句号。死亡是一种美。真正豁达的人觉得生与死之间,并没有什么间隔,只是一种不同的名称,不同的状态罢了。信哉。智者认为,对死亡这种生命现象来说,它只是以另一种“状态”回归于永恒的萌发中,延续着新的生命。许正涵老人正是以这样的理念,以百年之后,无偿捐献遗体的独特形式,“延续着新的生命”,彰显自己追求“大美慈善”的最高境界。
壮哉,许正涵老人;美哉,许正涵老人!(赵庭 程永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