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慈善之光 征文竞赛]一生勤俭 一生行善

【信息时间: 2013-05-29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打开海安县历年来慈善的捐款名录,上面一个个、一批批爱心涌动的优秀企业家、社会名流的大名跃然眼前。他们捧心解囊分别以数十万元、数百万元的出手,及时解决了全县特困群体的燃眉之急,奉献着自己的一片爱心。无不让人为之感动和敬佩。然而在海安县城南郊的栟茶河畔有这样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多年来坚持给周围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儿童,送钱、送物、送学习用品,为外地重大灾区捐款。虽然数额没有企业家老板们那么大,但那来之不易的善款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样让人为之感动和敬佩。
  从小贫寒的家境磨炼了陈其高勤劳的双手和节俭的个性。陈其高一共兄妹七个。其中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生病没钱及时医治,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陈其高作为长子,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刚到成年之时就到人家做了上门女婿。他一生历经了八年军旅生活和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花甲之年光荣退休。有一份丰厚的养老金。本应颐养天年、享享清福。子女们出于关心,叫他把家里的责任田,特别是近三亩的桑田流转一部分给别人,以便减轻父母的劳累。陈其高为子女们的关心感到欣慰。他把退休作为能甩开膀子创业挣钱的新起点。冬天冒着严寒、夏天顶着炎热,给近三亩的桑田进行整枝伐条、除草松土、追肥治虫、精心培管。去年夏天有一次给桑田治虫,因为气温太高,不慎中毒,险些把老命给搭上了。一年春秋两季蚕,每期都养4—5张纸。内行人都知道,4—5张纸的蚕,特别是从四眠到上簇的这段时间,每天的劳动量是相当大的。每到这个时候,整个生活就没了规律,常常是一天三餐变两顿,大多是以泡脆饼为主,很少动锅煮饭,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那些天也很少洗衣服,只能将就着穿。除此之外他每年还要饲养50—70头肥猪、3—4只羊。一份汗水一份收获,每年养蚕可挣得10000—12000元、养猪可赚6000——8000元。
  凭着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加上副业收入,不需要儿女们的支持,足以供他们老俩口过上比较潇洒的晚年生活。
  在党的教育培养下,贫寒的家境和八年的部队生活不仅造就了陈其高双手和节俭的品格,同时铸就了他那颗慈善之心。多年来他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好事做了一件又一件,有些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当年在部队每月最多只有10块钱的津贴,他从不乱花一分钱。每当听到战友家中发生困难时,他总要拿出10块或8块钱给战友凑着寄回去。在3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多年担任学校领导,尽管当时的工资比较低还要解决全家的开销,可凡同事遇有困难时,他总要尽一份心意。
  13年前,队里的一对双胞胎的父亲患有脑膜炎后遗症、母亲又缺乏管理家庭的能力,导致家庭十分贫困。虽然当地政府也多方照顾,但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眼看两个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入园费至少也得一千多元,而家无分文。陈其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不管怎么样,纵有天大的困难,也得想办法让孩子入园。他四处奔波找幼儿园代管学校的校长和村里的领导多方想办法,不足的部分他自己想办法垫上。终于让两个孩子按时上了幼儿园。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直至高中(职业中学),陈其高一路护航不是送学习用品就是送衣服、送现金,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总共花去二千多元。
  队里有一对无儿无女的五保老人。十多年前老奶奶患了癌症,需要前往南通肿瘤医院诊治,没有熟悉情况的亲人陪护。陈其高同志主动陪老人前往诊治,一路悉心照料。来回的路费都是陈其高给垫付的,没有要老人一分钱。后来老人进了乡敬老院,陈其高隔三差五的带着糖和脆饼等营养品前往看望,直至老人去世。
  陈其高家隔壁的村民小组有一位老人,儿子四十多岁患有精神分裂症,至今还是光棍。老人平常靠给人家做杂工或拾荒挣得几个零花钱。不久前老人又得了食道癌。手术后,由于缺少营养,身体十分瘦弱。一次在商店碰见了陈其高,陈其高见状,随即买了10斤鲜肉让他拿回家慢慢吃,补补身体。陈其高的举动感动了卖肉的老板,卖肉的老板也跟着割了一块鲜肉送给了老人。
  近年来,陈其高和他的儿女们先后给汶川、玉树和舟曲等特灾区,共捐款近4000元。
  陈其高用汗水换来的钱,对需要帮助的人如此大方,而对自己却十分吝啬,他全身上下,没有一件高档的衣服和一双名牌的鞋子。儿女们要给他买好的,说什么也不准。他总是说,我们年纪大了,不需要漂亮,只要穿上能走得出去就行了。他平常抽的香烟一般都只有几块钱一包。
  有一位朋友曾经这样问过他。我真弄不懂,你都这把年纪了,何必受苦去做那些事。陈其高的回答很简单,我小时侯弟妹们多,家里穷,买不起鞋子,冬天只能穿一双蒲鞋,脚冻得象红虾儿似的,多么渴望能得到一双暖和的鞋子,那时旁边一位好心的医生送给我一双鞋子。当时我穿在脚上,暖在心头的那种感受难以言表,让我终身难忘。后来,当我第一次有能力帮助别人时,心情感到无比的欣慰。我能给急需要帮助的人助一臂之力是我最大的快乐和追求。(李长山  田义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