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善心夫妇,十年如一日地做好事,无私奉献社会,资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他俩就是李堡镇和润超市的沈建明和王红色。
心酸人生磨意志 立下决心帮他人
沈建明夫妇俩婚后曾经有一段终身难忘的苦难岁月。28年前,他们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叫毛毛。可孩子快一岁大时仍不能站立,经医生诊断,孩子患了一种叫婴儿痉挛症的病。为帮女儿治病,他们倾其所有,但由于兄妹多,家里穷,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为女儿治病。孩子只能整天瘫软在床上。最后被诊断为一级伤残。
穷则思变。沈建明再也呆不住了,他赤手空拳从东台唐洋镇来到海安县的老坝港谋生,跟人家学修理无线电。不久,他就学到了一手过硬的无线电修理技术,并在镇上开了一家无线电修理门市部,一干就是十几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他迁到李堡镇,开办了南方家电城。店面虽然不算大,但由于沈建明服务态度好,价格公道,又有颗菩萨心肠,所以生意却越来越红火。
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沈家生活富裕了,但他从瘫痪的女儿身上看到弱势群体生活的艰难。十多年来,不管生意场上赢与输,他们总是想方设法,为社会奉献爱心。
前年6月份的一天,李堡镇敬老院到南方家电城购买冰柜和洗衣机,沈建明亲自将冰柜和洗衣机送到该院,结帐时,沈建明却出人意料的说:“这样吧,冰柜、洗衣机就算是我对老人们的一片孝心,2800元的货款就免了吧。“说完,老沈驾着货车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这年农历腊月二十九夜,沈建明又送了半片猪肉和2筐馒头给五保老人。激动不已的张院长找到笔者,说无论如何要写封表扬信,好好表扬这位敬老的热心人。
助人为乐不言谢 善心夫妇洒爱心
老沈夫妇把助人为乐为终身追究。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建明在街上遇到病重的李堡镇杨庄村蔡某,蔡某说他想吃碗面条,可身上没有一分钱。看到蔡某病危的样子,沈建明当即掏出500元送到蔡某手中。回家后老沈家把此事告诉了爱人王红色,听后,她对蔡某也十分同情。第二天,还特地买了礼品和老沈一起到蔡家进行看望。面对如此好心人,蔡某声泪俱下,连声说今生报不了你们的恩情,假如在天有灵,一定会好好保佑你们。
有一次,沈建明到蒋庄村33组一农户家修理洗衣机时,发现这个农户邻里小孩金鑫的父亲患病去世,母亲出走,小孩孤苦伶仃。第二天,老沈夫妇俩来到这户人家,又是送肉送鱼,又是给钱。懂事的小孩噙着泪花给沈建明夫妇连磕了三个响头。后来老沈又送给他家一台彩电,掏钱替他家装了电话。像这样的事情还有许多,沿口一贫困学生,沈建明送过钱,大丰一患白血病的小孩,沈建明也送过钱……
沈建明的爱人王红色也是有善心的人,当她听说唐洋镇官坝村5组有个孤儿叫朱东香,跟一个收养她的盲人生活在一起,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能力读初中了。王红色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沈建明。俩人经过商量,就把朱东香接到自己家里,一切由他俩包下,一直供养到朱东香初中毕业。
爱心洒遍省内外 不图扬名见真情
王红色喜欢看电视,只要看到电视上特别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她就马上记下联系电话或帐号,然后向对方汇钱。
一次,她从电视上看到曲塘镇有一名特困生在雅周中学读书,父亲中风,半身不遂,母亲下落不明,生活艰难,她深表同情,但没能记下帐号,一直惦记心里。几天后,夫妇俩到南京看望上大学的儿子时,沈建明想替王红色买双皮鞋,可她却说:“鞋子就别买了,省下这笔钱,我们去看望一下雅周中学的一个特困生吧“。于是他俩专程弯道20多公里来到雅周中学,找到那名特困生,向他捐助了500院。年底,她还惦记着那位特困生,又托人带去了200元钱。
去年4月份,王红色五十岁生日准备庆贺一番,晚上看电视时,一个四川山区贫困家庭的遭遇让他俩牵肠挂肚。这个人家的三个小孩,大的7岁,小的2岁,个个都得了一种怪病。因为穷,没有钱治病。王红色连忙记下汇款帐号,并对爱人说:我的生日庆贺就免了吧!省下这笔钱,帮助这户不幸的人家。沈建明眼含热泪,默默地向爱人点了点头。第二天,王红色到邮局向四川这户人家汇去了1000元。
人间自有真情在。像这样的汇款,每年王红色都有几次,至今她已汇出了上万元。她告诉笔者:“每当看到这些特困群体时,心里就特别难受。我们不烧香不拜佛,给这些贫困人群一点帮助,心里就就有一种舒服感。我们做好事并不是为了扬名,盐城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都被我们谢绝了。我们本不想接受采访,但我们夫妇的力量有限啊。如果让更多的人都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那该多好啊!”
爱心夫妇的朴实语言,让人真感动。沈建明夫妇俩撒播爱心之举,被李堡的乡亲们赞扬着、传送着、敬佩着。2010年沈建明被评为海安县文明新风先进个人。( 丁玉圣 王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