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慈善之光 征文竞赛】情义丈夫捐肾救妻书写爱的传奇

【信息时间: 2013-05-2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有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海安县曲塘广电站职工陈广明的举动使这一说法再一次没了市场。今年47岁的他毅然捐肾救妻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
“我当时怎么考虑的?没怎么考虑,孩子那么大了,得赶紧让她妈病好了……”311日,上海仁济医院泌尿外科病房,47岁的狄锦凤躺在病床上,尽管戴着口罩,记者看得出笑容写在脸上。要不是几天前丈夫捐献出了一个肾脏,恐怕她现在还在等待遥遥无期的肾源……
 
妻子患上“感冒”?
尿毒症!
 
狄锦凤今年47岁,和丈夫陈光明同龄。狄锦凤告诉记者,去年10月里,她患上了“感冒”,老是不好,后来感觉浑身没劲,她的皮肤也发黄了,在超市上班时,突然晕倒。在当地医院,她被确诊为尿毒症。
“尿毒症……”看到诊断结果时,狄锦凤瘫坐在地上。“咱们家没有那么多钱治病,别管我了,你和儿子好好生活……”平静下来的狄锦凤含着眼泪对丈夫说。陈广明一边安慰妻子,一边认真地告诉她,“即使付出生命,我也要救你……”陈广明说得很真诚、很认真,接下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自己一直在这么做。
当地医院说,在我们这儿只能保守治疗,做血透,而根治该病的惟一方法是肾移植。
  于是,去年107日,夫妻二人来到上海仁济医院,决定先等肾源。等了一段时间,上海仁济医院泌尿外科王亚伟主任同陈广明谈了一次话,正是这次谈话,让陈广明去做了配型检验。王主任说,等肾源的实在太多了,恐怕得5-7年······陈广明当时想,如果等上5-7年,恐怕人就活不了。随后,陈广明瞒着妻子,悄悄地做了各种检查。去年11月份,一份检查结果让陈广明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结果显示,夫妻俩配型成功。随后,陈广明毅然向全家人宣布要为妻子捐肾。
 
接不接受丈夫的肾?
矛盾中接受了
 
  陈广明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时,狄锦凤喜忧参半,情绪复杂。“我高兴配上了,可是也矛盾得厉害:我已经身体不好了,不想把他身体也弄不好……”一开始她坚决拒绝丈夫的肾脏。“后来他跟我说,一个肾也可以,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果你不在了,那么这个家还有什么意思呢?”通过一番劝说,狄锦凤终于同意丈夫给自己捐肾。
  “他们可以说是我们这里最恩爱的夫妻……”在海安县曲塘镇曲塘村居民看来,陈广明和狄锦凤是一对十分恩爱的夫妻。结婚21年,几乎没有红过脸,夫妻俩一直相敬如宾。婚后,陈广明在离家不远的镇广电站上班,收入虽然不多,但十分稳定。狄锦凤在一家超市上班,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她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丈夫下班回家,总有老酒和热腾腾的饭菜摆在桌上,天气变冷,妻子会为丈夫提前准备好厚衣服。
    得知自己的父亲要给母亲捐肾,他们20岁的儿子两天都没合眼,双眼红肿地说:“我的爸爸是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人,手术一定会成功!”
 
手术是否紧张?
“当时真的很害怕”
 
37,夫妻俩进入手术室。“有我在,不用怕……”其实首次躺在手术台上的陈广明也非常害怕,但他知道,此时妻子更怕,如果他不够坚强,妻子很可能退缩。手术室外,亲朋好友都在焦急地等候着。“多么恩爱的一对夫妻,手术一定要成功。”他们都默默为夫妻俩祈祷。
    一小时后,陈广明的左肾被成功取出。经过3个多小时的手术,陈广明的肾终于成功地移植到了妻子狄锦凤的身上。后经医院检查,陈广明和狄锦凤的手术非常成功,两人恢复情况良好。
  说起进手术室是否紧张,这个农家汉子笑了笑,“当时真的很害怕,也很紧张。”7天后,他出院了,没有离开,继续照顾妻子。311日,记者要给夫妻俩照相时,狄锦凤要握着陈广明的手,这位皮肤黝黑、身材精瘦的农家汉子,有些不好意思,“不用握手,不用……”妻子狄锦凤,却紧紧抓住了他的手:“这是一辈子的感恩和依靠。”
 
亲体肾移植中
丈夫为妻子捐献很少见
 
  “受观念的影响,亲属间的活体供肾,大都父母给子女献肾,妻子献给丈夫的也不少,丈夫捐献给妻子的却很少见。”上海仁济医院泌尿外科王亚伟主任告诉记者。据悉,尿毒症的发病大约为万分之一,且其中80%为青壮年。20年来王主任做了数百多例肾移植手术,陈广明为妻子献肾,却是20年来他经手的第二例。
记者采访狄锦凤时,她几度落泪,谈得最多的还是她的好丈夫和那脆弱飘零的家。“我很怕,我不知道老公一旦把肾给了我,他会变得怎样?我们都是农村的,只有干活才能挣钱,如果他也垮了,这个家可怎么办?”狄锦凤说,她和丈夫结婚21年来都没吵过架,惟一发生分歧,就是为了“捐肾”这个问题。
“只要夫妻俩一起努力,没有过不去的坎,你们现在应该乐观地面对,因为你们还可以继续恩爱地生活,还有无数好心人一直在关心你们,社会也在救助你们,你们一定要有信心……”311日,海安县文广新局、曲塘镇党委、曲塘广电站负责人去看望和慰问时说。陈广明大声告诉他们:“我们会继续幸福地生活下去,谢谢你们……”看到陈广明如此有底气的说话,我们欣慰不已,因为社会救助,好心人的帮助,这个男人又重拾生活的信心。(常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