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党员经常默念着这样的话语:“人生不应是微光的萤火虫,而应成为熊熊燃烧的火光,展慈者风采,塑大善形象,是我今生无悔的追求。”这位老同志就是今年70岁的海安县委农办原副部长、老党员、镇老体协顾问严俊。严俊同志从岗位上退休后,时刻牢记党的教诲,践行党的宗旨,退而不休,乐善有为,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对党和人民有益的好事、实善事,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赢得了“慈善公仆”的良好口碑。2012年,他被海安县委评为优秀党员。
勤奋笔耕倡导“慈善风尚”
退休后的他,全身心投入到晚霞生辉、善行家乡的行动之中,把几十年来工作中自己所经历的、所做的、所感悟的有意义的事,把自己目力所及的身边平凡的人有闪光点的事,专心致志地进行盘点、梳理、调查、走访,先后撰写文稿200多篇,约40多万字,编印成《稻花香里》、《水乡情怀》、《田歌心曲》三本书,弘扬文明新风,彰显凡人善事,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这三部作品,是他用真心、真言、真情写出来的,有旧日的往事、工作的花絮、亲切的故人、可爱的乡亲、水乡的浪花。它带着种种温度、香气、声响,经由文字一一呈现,连缀起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实、诚挚、善良、美好。
在《稻花香里》、《水乡情怀》两书中的多数篇章里,飘溢着他奋战在农村基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与群众共同甘共苦,做好“三农”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结下的深厚情谊,处处洋溢着一名共产党员忠于党、忠于人民,践行党的宗旨、大善为怀的高尚情操;真实朴素地展示了一个甚至一群农村干部以实际行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风貌,明明白白地领略到他们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善行乡村的品质。
在《田歌心曲》的多数篇章里,他用纪实的笔端,讴歌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平凡的人和事,对家乡的好人、善人、能人情有独钟,处处可以看到那些平凡人的闪光足迹,他们中有见义勇为的农民、造福百姓的乡村干部、乐善好施的农民企业家,爱生如子的园丁、品学兼优的莘莘学子、担当道义的民生律师、雷锋式的人民子弟兵、在外打拼情系家乡的南莫籍的成功人士等等。他们的勤劳智慧、他们的创业创新、他们的美德美行、他们的美好心灵。只要是目力所及,他写得尽心尽力,用他的方式书写和赞美了为社会作出切实贡献的人,书写和赞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真、善、美的浓浓芬香,充分表达了他对家乡这方热土的真心眷念,真心热爱的一片赤诚之心,而他则在《田歌心曲》里感受自豪,感悟真情、感恩乡亲。
他大力倡导艰苦奋斗、诚实劳动、勤劳致富、创造性的劳动,赞美了劳动创造一切、劳动最光荣,塑造了一群感动水乡、创造型劳动者们可敬的新形象。
他大力倡导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乐善好施的义举,颂扬了道德的力量、心灵的美好、无私的奉献,令人寻味、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他大力倡导勤奋学习、奋发向上,谱写人生辉煌,他以家乡学业有成的青年人的优秀事迹为青少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期待他们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他大力倡导科学健身,亲自到南通老年大学学习“正规太极拳”,返乡组建老年太极拳队,自当队长兼总教头,红红火火地掀起水乡太极热。
他撰写发表的这些文稿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烙印。其中有160多篇分别被《中国老年报》、《江苏夕阳红网》、《江苏老龄》、《老年周报》、《江苏文明网》、《南通党建》、《南通广播电视报》、《南通人口网》、《南通民营经济》、《江海乐天》、《海安日报》、海安广播电台、《海安关工》、《历届海安县委书记、县长访谈回忆录》、《海安城市印象》等10多家媒体录用,有10多篇文稿在征文竞赛中被刊用或获奖。并于2011至2012年两度被市级报刊、网台评为优秀通讯员和特别贡献。
在践行“善行家乡”的行动中,严老几年来数十次来往忙碌于南通、海安、南莫、唐庄四地一线之中,不怕吃辛受苦,起早带晩,收集素材,登门采访,寻求闪光点,不虚构、不夸张,实实在在地写,并以自己的感悟,弘扬真、善、美、乐,给人以鼓舞、给人以慰藉、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力量!
情系民生乐为“善行家乡”
关心支持家乡建设,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让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得到改善,这是他一贯的“大善”心愿。几年来,他除用文字颂扬家乡的好人好事,树典型、扬正气、倡新风,回应家乡的呼唤外,还主动积极地想方设法,帮助联系动员唐庄籍在外工作的成功人士,支持家乡建设献爱心,在他的努力下,有两位有识之士率先慷慨解囊,分别向村委会捐款12万元和10万元,促成村里铺设了两条近2000米长的爱乡水泥路。在他的带动影响下,本村先后又有6名在外工作的成功人士积极效仿,有的捐款有的帮助家乡出谋划策,筹集资金,铺设了几条水泥路,解决了村民走路难、运输难、儿童上学难的问题,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变了村容、村貌,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更令父老乡亲感动的是他自掏腰包,每年给村里老党员过“7‘1节”集体党日生活;每年给村里80岁老人过重阳节集体祝寿节;每年“6.1节”给留守儿童过亲情节;他把多年发表文章和出书的稿费全部拿出来作为村里的“敬老金”、“济困款”。。。。。严俊用他的慈爱情怀温暖着人们的心房,彰显着水乡慈善之光。
热心关工弘扬“慈善之光”
在家乡唐庄村村务公开栏旁,经常看到严老和关工小组成员出刊板报,这是他和本村的几名退休教师组成的关工小组,特别开辟办的一块“善行天下”的主题黑板报,旨在关心激励青少年继承优良传统,孝亲敬老,弘扬慈善之光,健康成长。他每次回乡后,总会关心更新“善行天下”的主题黑板报内容之事,并与一些青少年学生及家长一起读报评报,进行思想交流。近两年来,他克服常住南通市区远离家乡的困难,除写了5篇本村新人新事的报导在《海安关工》、《南通关工》上刊出鼓励几位同事外,还以本村慈善人物、慈善家庭、道德模范等的优秀典型写了10多篇文稿,陆续用在黑板报上,由于黑板报写的是他们身边的人、熟悉的事,村民们感到格外的亲切,每期刊出后,不少村民都乐意驻足观看。他还讲究板报的版式设计和色彩搭配,增强了黑板报的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了黑板报的示范引导作用,唐庄村黑板报成了村庄积德扬善的独特宣教媒体,不少青少年都暗自下定决心,学习榜样、赶超榜样,并正在为之努力着、奋斗着。
夕阳映水乡,晚霞增辉煌。赢得“慈善公仆”良好口碑的严俊老部长不甘清闲享清福,尽心尽情乐做“善行家乡”志愿者的实际行动,续写着一名老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弘扬慈善风尚的新故事,更彰显他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的大爱情怀。(严德文、袁军、高永龙、黄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