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韩国钧 1931年赈灾纪事

【信息时间: 2013-05-2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1931年夏,苏北里下河地区遭受罕见的洪涝灾害。7月下旬,宝应县降雨量593.5毫米,房屋大片倒塌,田庐淹没不计其数。724日,扬州霪雨为灾,城内街市全成泽国,汽车交通全停,天宁门水关城墙倒塌。兴化县城南门成为南水关,居民进出城撑舟代步。83日,苏北大运河水势日涨,下游溢甚。昭关、三河闸已涨至226寸,车逻归海大坝已开。大运河西南各乡田河相连。823日,江都红十字会除筹款购办干粮分别散发灾民外,向全国救济总会及社会慈善机构和个人乞助赈款。扬州在苏唱街育婴堂、便益门等处设捞尸埋葬办事处。826日,高邮湖西圩破,里运河堤决口46处,里下河地区1226万亩农田失收,倒塌房屋260万间,淹死、饿死7.7万多人,仅高邮挡军楼一处就死伤、失踪1万多人,在泰山庙附近捞尸2000多具。
  里下河大水灾令全国震惊。
  828日,应张学良之邀小住北平的韩国钧接高邮电告:大运河决口,盼君速归。韩国钧接高邮电告,即于北平募集捐款,张学良慨然捐赠20万元(韩国钧族孙韩忠义曾撰文回忆)。
  831日,扬州各界在县商会组织成立江都县水灾急赈委员会(内分总务、收容、散放三股),由县长陈肇燊任主席,并推举王敬庭、胡显伯等21人为常委。91日,兴化、泰县、东台、盐城、阜宁五县代表600多万受灾民众吁请中央急赈,以解危难。95日,国民党兴化县党部近因水势日增,客水压境,城乡汪洋一片,数十万民众生机断绝,恳请上海《民国日报》馆,速转各报社、各慈善团体登报宣传,劝募救灾。918日,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派成静生为江北专员,并在扬州组织江北区办事处,地点设在扬州左卫街恒丰和钱庄。
  韩国钧在北平募得捐款后,于9月下旬回江苏,930日过南京,见江边马路已淹,随即与治初叔侄同至镇江大华客栈,乡人来晤者甚多,皆为大运河决口之事。其时,大运河已决口26处,计800余丈,灾情万分危急。103日,韩国钧一行赴扬州,江北区专员成静生等随同察看高邮、宝应一带灾情。106日后,水势稍退,韩国钧电告国民政府应即解决秋播麦种问题,以防灾害滞延。108日,中央农业部准贷2万石麦种,以解决兴化、高邮、宝应等县数百万亩农田秋播问题,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以天气转寒先送棉衣2万套,分运灾区散发。1030日,淮扬水灾善后委员会在扬州成立,推定执委51人,众推韩国钧为主席。决议自谋救济,建拦潮石堤坝,让宽水道,圩堤复修等。1116日,省府主席叶楚伧就圩堤复修之事全权委托韩国钧。1126日,韩国钧又偕水灾善后委员会朱石僧、马隽卿等再赴高邮勘灾。122日,省府会议任命韩国钧为善后工程处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由省府主席叶楚伧亲自担任)。1215日,省府主席易人。顾祝同接任叶楚伧。顾接任后,仍自任善后工程处主任,实际事务仍由韩国钧主持。韩国钧以70多岁的高龄奔走于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呼吁筹款筹料,约请工程技术人员。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时任上海市工务局主任工程师、代局长郑肇经应邀受聘。经3个多月奋战,1932年春,圩堤复修工程初战告捷。5月,大运河所有堵口告成。郑肇经返回上海。7月,复堤工程验收完毕,韩国钧写信致谢:此次堵口勉成,皆兄之功也。韩欲寄酬资,郑复信:为民分忧,义不受禄。嗣后,韩国钧编辑了《江北运河善后施工图》。
  海陵自古多人杰。今天的海安慈善赈灾事业,又将有众多的韩公出现(程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