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慈善之光 征文竞赛】为了爱,她永不言弃

【信息时间: 2013-05-2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时间过得很快,去年的 12月份,刘宏燕已经整整50岁了。这意味着,她即将告别心爱的护理工作,退休赋闲了。
临近退休,按理说,忙碌了半辈子,也该好好歇歇了,可是,习惯于平时忙碌不停的刘宏燕,心里却不能平静,退休回家,敬老院的这百十号老人可咋办?他们早已经把刘宏燕当成了自己的女儿,着实离不开她呀!姚广松老人告诉我们:“刘宏燕是个非常好的同志。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脏。对任何人都是热情服务。我就担心,如果她退休,可能就找不到第二个了。”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也是对刘宏燕护理工作的最高褒奖。
面对着老人们期待的目光,刘宏燕这位生性刚毅的东北女性,毅然决定留下来,继续为老人做好护理工作!对于这个决定,熟悉她的人都不会感到惊讶,因为,大家知道,刘宏燕,是一个为了爱永不言弃的人。
早在924月份,曾经获得“全国边陲优秀儿女”、“省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称号的刘宏燕,毅然放弃了东北的一切,远嫁海安,让一个残缺的家庭重现了活力,俩幼儿重新得到了母爱,并且在她的第二故乡——海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988月,在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的关心帮助下,刘宏燕被安排到敬老院做护理员。10多年来,刘宏燕用满腔的热忱,让敬老院的老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刘宏燕常住在敬老院。每天一大早,她就忙开了。除一如既往地操持着老人的生活起居,打扫卫生,洗衣,一有晴天就晒晒床铺,有空还陪老人们聊聊天;开饭的时候,她总是先为卧床不起的老人打好饭菜,送到房间里,甚至喂他们吃;下午,重点看护体弱的葛祥民、老年痴呆的何传金、先天性痴呆的储有山,为他们洗澡;晚饭后,还要给全瘫的许映美洗澡、按摩;到了晚上睡觉前,还要到老人的房间走走看看,摸摸老人的额头,掖掖被角,倒好茶水,服侍生病的老人吃药,一切正常后,才回房休息。刘宏燕,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整天忙碌不停,即使中暑,也咬牙坚持没有休息,因为她知道,老人们离不开她。
    刘宏燕这样说:“来到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是无儿无女的老人,特殊的生活环境养成了他们特殊的性格、心灵的孤独。只有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去对待他们,用一颗火热的心、用我的真心、诚心和爱心抚慰他们孤独的心灵,让无儿女的老人也享受到儿女之情,感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多一些笑容。”
刘宏燕关心老人胜过关心自己,老人们生病住院,她总是日夜看护,送饭喂药,老人胃口不好,她总是自己花钱买些新鲜的水果、蔬菜、点心给老人,做老人爱吃的三鲜水饺、鱼汤。
解长富老人总是对刘宏燕赞不绝口:“ 刘宏燕这个人,一心为公,不为自己。唉,谈到这个人,我就要淌眼泪。”
十二年来,敬老院有49位老人先后去世,她都像老人的亲生女儿一样陪伴老人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她始终牢记“奉若父母,情同亲生”的信念,凭着强烈的责任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
如今,敬老院的老人们在这里安度晚年,享受着天伦之乐。他们庆幸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庆幸,遇上了刘宏燕这样的好“女儿”。
刘宏燕不仅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奉献,而且一直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在她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在放学的路上遇到两位寻亲的老人,当时天色已晚,天寒地冻,老人无处安身,问明情况后,刘宏燕便想带老人回家,别的同学都不同意,说你妈不会接受的,可她打定主意把老人带到了自己家里。妈妈热情地接待了两位老人,全家都帮着两位老人寻找亲戚,找了许多天却一点消息都没有,最后妈妈说:“就让他们住咱家吧,也就是多拿两双筷子。”
从此,她们全家承担了两位的老人衣、食、住。老人有个头痛脑热的,刘宏燕就忙着请医抓药,问寒问暖。参加工作后,她的工资有一半用在老人身上。两位老人常说:“我们不知哪世修来的福气,遇上了这位菩萨心肠的姑娘”。8年后,二位老人毫无遗憾地相继去世。
来到海安后,刘宏燕一如既往地关注着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用她微薄的力量,践行着自己在党旗下的诺言。
2008年开始,刘宏燕每年都向党组织缴纳500元特殊党费。不仅如此,她还尽己所能地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93年到98年,刘宏燕分别资助山西柳湾煤矿子弟小学的吴金红和山东潍坊寒亭区的刘冬冬每人每年300元,直到完成阶段性学业;98年特大洪涝灾害,刘宏燕化名慕敬英捐款200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刘宏燕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400元钱送到了县民政局办公室,并去亿元献血400毫升;从今年6月份开始,她又化名资助东北农村的一户特困群众每月200元,并且承诺,一直到孩子毕业。另外,刘宏燕逢年过节看望建国前老党员,抽空陪空巢老人储芳拉家常,资助孤女姚国琴上学,资助引导特困生朱云龙学习等等,类似的事例太多太多了。
刘宏燕,这位平凡的东北女性,心里牵挂的是别人,唯独没有她自己。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她追求着心灵的慰藉,人格的升华,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每个人竖起了一道新标杆。印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