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灵魂在于师德,师德的灵魂在于对孩子们的关爱。南莫镇沙岗幼儿园的园长唐向茸同志,工作10年来,一直用“生命因为有了爱,才有价值”的人生境界,对孩子们倾注了无限的真情,用爱谱写出了一篇篇情系祖国未来、关爱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乐章,被人们称誉为“弱残孩童”的“甜妈咪”。2012年,她被评为县文明新风典型,省“三八红旗手”。《关心下一代周报》、《南通日报》、《南通教育报》、省市电台电视台宣传了她的爱生事绩。
给弱小者创造幸福
慈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和催化剂。在工作中,唐园长努力接近每个幼儿。清晨用灿烂的微笑迎接他们,白天用热情的拥抱温暖他们,傍晚用关注的目光送走他们。
王金童小朋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3岁时妈妈离家出走,爸爸外出寻妻一去不复返,小金童从此跟着年迈的祖父母一起生活。因为病情严重,没有学校愿意接受他入学。6岁那年,金童爷爷把他送到了沙岗幼儿园。看着孩子那楚楚的眼神,刚分配到学校的18岁“大姑娘老师”唐向茸老师主动要求接受了这个特殊“孩子”。为了照顾好这个孩子,她查阅了大量的心脏病护理资料,并向医生进行了咨询。一天课上,小金童突然心脏病发作,嘴唇发紫,口吐白沫,浑身痉挛,样子十分吓人。她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如果惊慌只能引得许多不懂事小孩的哭泣和恐慌。她立刻让自己镇静下来,迅速抱起小金童,让其平躺在学桌上,掐人中,并用冷毛巾敷在孩子的额头上。在小金童住院治疗的过程中,她利用下班时间前去照料他,给他送饭喂药,给他讲故事,教他说儿歌,并和他一起做智力游戏。在她的悉心关照下,小金童快乐的渡过了幼儿园生活。直到现在,谁问金童:“你最喜欢哪位老师?”他还会说:“最喜欢幼儿园的唐老师。”
还有一名叫小龙的女孩,由于从小父母离异,父亲收入微薄,还好赌成性。由于家庭因素,致使小龙性情孤僻,很少主动和小朋友或教师交谈。于是唐园长常常在孩子入园、离园时特意和她交谈几句,和她一起看书,画画,并在许多小朋面前鼓励她。经常给她买吃的和穿的,慢慢地,小龙能主动和老师交谈了,做事也有了一定的自信心,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唐园长每学期都要帮助很多特困孩子。她连续多年捐资、捐物给特困生,多达5000多元。在她的影响下,幼儿园内的许多教职工也都积极主动地加入了“168爱生行动”(参加活动的指每一位教师关心、帮助一名困难学生,并每月与所教班级的学生开展谈心或对学生家访不少于6人次、每月为所教班级学习困难的学生义务补课、辅导不少于8人次。)中,多次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一助一”送温暖助学活动。幼儿园被评为“168爱生先进集体”。
心系留守儿童
唐向茸园长带领全园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人人争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共同关心和帮助他们。
07年至今,唐向茸先后共认领了26名留守儿童,主动履行代理妈妈的义务,经常与孩子们交流,谈心沟通,给孩子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融入集体生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经常带孩子们回家,帮助孩子洗澡、理发;鼓励孩子们打电话和父母沟通,帮助孩子抒发内心情感,增进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促使留守儿童身体、心理、品格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晓颖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没空照料孩子。她就经常把孩子带回家,细心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一次她在报纸上看到市广播台举办的“肯得基”杯幼儿故事大王比赛的通知,想到小颖的语言表现力好,立刻帮小颖报了名。并认真进行辅导,经过层层决赛,小颖在3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多年来,她坚持定期与孩子的父母、托管人联系沟通,了解交流孩子们的发展状况,并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教育引导,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品德的教育人、成长的保护人。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工作安心,留守儿童在家舒心,党和政府放心。
她还多次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的同志加入到关爱队伍中来,各尽所能,关心帮助和引导孩子成长。通过讲座、画报等活动方式,向家长们宣传普及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明确家长的教育职责和监护人的监管责任。使他们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加强亲子交流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和孩子一起成长
为了与孩子们交朋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唐园长很少以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她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笑,一起做游戏。小朋友们最喜欢她扮演大灰狼,然后经过激烈的“战斗”后,她举手“投降”。要求孩子帮忙时,她会真诚地说:“请”、“谢谢”。她从不为了维护所谓“教师尊严”而固执己见,只要孩子说得对,她就采纳、改正。
她经常和孩子们聊天,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她认为当孩子身上出现问题时,应耐心询问,细心观察,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而“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班上有位幼儿叫小伟,班里什么东西坏了、丢了,小朋友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小伟”。这天下午,小伟爸爸来接他,他迟迟不走,原来,他对“智力拼板”爱不释手。唐老师轻轻走过去说:“小伟,你很喜欢是吗?你拼得真不错,你今晚带回家玩,明天一早再带来,好吗?”他赶忙说:“我保证不把它弄坏了。”她笑着说:”我相信你”。小伟闪烁着大眼睛高兴地说:“老师您真好!”
一天下午孩子们午睡起床,她帮小朋友穿衣服时发现几个小朋友的袋子里装了一些小积木。问小积木是哪儿来的,有的说:“是我邻居家的哥哥给我的。”有的说是自己家里的,有的说是捡的。唐园长怎么会不知道,孩子们袋子里的积木是班上玩具橱里的玩具呢。因为孩子们太喜欢积木了,可是家里没有,所以孩子们想把班级的玩具变为己有。这时,她没有呵斥孩子们,而是在又一次整理玩具时提醒大家把玩具放回原处,并让小朋友们互相监督,并特地给小朋友们上了堂社会课《做个诚实的好宝宝》,教育小朋友不乱拿别人的东西。可是,收效甚微。 一天游戏结束后,她指着整理好的玩具神秘的对孩子说:“有几个小玩具可调皮了,它们不小心掉进了小朋友的口袋和书包里,大家快看看,如果有赶快送它们回家,它们回不了家会很难过的。”孩子们立刻忙活起来,不一会有几个孩子就自豪的说:“老师玩具掉到我口袋里了。”她及时说:“玩具跑到口袋里会闷坏的,我们以后要好好看住它们,和它们玩好后就把它们送回家。”孩子们懂事的点点头。
用心欣赏每一位孩子
孩子天生是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唐向茸能充分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学习过程。这些问题犹如幼儿将手放进嘴里,将衣服反穿着也感觉舒服一样。她总是用欣赏的心态去对待,用欣赏的语言去夸奖,用欣赏的方法去引导,用欣赏的动作去鼓励。她说,爱是最美的语言,微笑是最具感染力的行为,欣赏是最大的认同。
有个叫李小杰的小朋友,每次上绘画课总是最后一个完成,开始总以为他画得慢,可经过观察发现原来他在作画时,精神总是不集中,喜欢东看西瞧,等别人都完成了,他才开始作画。后来,在每次的绘画课上唐向茸都留意他的表现,经常督促,经常鼓励。一学年下来,他有了很大进步,画画越来越好,先后参加县、市幼儿绘画比赛。
那天,比赛时间是上午8点,从海安县沙岗到南通200多里路,唐向茸怕当天从沙岗去南通路途太远,会影响孩子的比赛。就提前一晚把李小杰带到了自己在县城的家里。由于孩子先前受凉感冒,发低热。她只好挺着大肚子带小杰去医院挂急诊。夜里一直守在孩子的身边,没能好好休息。第二天,小杰顺利的参加了比赛,并荣获比赛第二名。
辛勤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她爱孩子,孩子们也爱上了她。当她身体不适的时候,孩子们会焦急的围着她问:“老师,你疼吗?我们听话,你别疼,好吗?”……
情牵社区建和谐
青墩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庄,那里有着积淀五千年的“青墩文化”。为了帮助幼儿了解“青墩文化”的精神,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唐园长带领幼儿园教师成功的申报了市级课题《基于“青墩文化”开发幼儿创造潜能》,并将“青墩遗址展厅”移植到幼儿园,开展相应的教科研活动,潜心研究,获得了显著成效。为了传承“青墩文化”,她专门派幼儿园的老师担任解说工作。每当有社会团体来参观“青墩遗址”时,她就顶班上课,让老师们安心当好解说员,有效宣传“青墩文化”,以促进南莫经济的发展,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更优越的条件。
为了培养幼儿爱乡、爱国的情感,她定期组织开展了“我爱青墩”、“我爱祖国”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经常组织师生到村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另外,为了丰富社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她带领教师对周边社区群众进行“全民健身舞知识”宣传教育。并一对一的教群众学跳健身舞。大力营造了一个和谐发展的氛围,有效促进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为此,唐向茸时时不忘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使幼儿能健康茁壮成长。她先后被省市评为“168爱生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县政府记功、嘉奖;获“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称号;爱生事迹被县广播电台、《海安关工》、《南通教育报》报道。她创办的校园TV《快乐碰碰撞》活动,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平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幼儿园多次前来观摩,3次被县广播电台报道,相关文章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
她说,当看到孩子们在关爱中健康成长时从心底感到无限欣慰。今后,将继续用真情谱写一篇篇充满大爱的故事,用慈爱之心谱写一曲曲和谐的赞歌,让自己生命的慈善之火为教育事业而燃烧。(严晓峰 刘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