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慈善之光 征文竞赛】墩上慈善人家

【信息时间: 2013-05-2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提起地处“国文宝”青墩新石器遗址福址地的江苏亚星波纹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根龙的幸福家庭,十里八乡的人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老母亲王顺年“善奶奶”送福乡邻,“并蒂莲”龙夫妇造福乡梓,“福运使者”独女儿朱印弘扬慈善文化,换来了小家、大家的“全家”福。原海安县委书记、现任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章树山考察亚星公司时,盛赞董事长朱根龙的幸福家庭是“墩上幸福人家”、“水乡慈善人家”。原海安县委书记、现任南通市委常委秦厚德握着朱根龙夫妇的手,称赞一家人是“拥有美誉+荣誉的慈善使者”。

“善奶奶”的幸福辞条:好生活抓在手里头

墩里墩外的人都知道:朱根龙78岁高龄的老母亲王顺年人称“慈善奶奶”,嘴上有句“口头福”语——好生活抓在手里头;身上有“三件宝”——手电、收音机和三轮车。

——大集体年代,母亲王顺年当过妇女队长、计生女代表,这是个“群众眼中的干部,干部眼中的群众”的角色。王顺年忙得挺欢畅,“眼睛一睁,忙到歇灯”。她经常骑着三轮车赶路,带上手电筒照明,听着收音机求知,为生产队发展累瘫过,为社员多挣工分过好日子奔波过,使她感到很值得,因为党和群众两头都需要她。

——赶上新农村奔小康时代,上了年纪的王奶奶仍然乐意当个常务“村民代表”,担任人口计生协会女组长,代表村里解难事,分担子;代理妇女群众事务办实事,办善事,坚持着“走家串户了解人,服务邻里方便人,真心实意关心人,为党分忧凝聚人”。她让创业有成的“龙儿”为她请来农技顾问,最早尝试建成村里最大的“温室大棚房”,摸索出了种西瓜,育番茄新门道,收获了“特早熟西瓜比苹果贵”的好价值,为村民树立了科学种植的榜样。她拉着热心肠的儿媳无偿为乡亲进行示范指导、技术培训和组织管理,让村里计生困难户、留守妇女既有了劳动收入,也不影响家务和接送孩子上学。大家形象地说:“慈善奶奶”为村里人送了座“没有围墙的工厂”,把摇钱树载到了家门口。那些村子外的回乡青年、留守妇女、外来媳妇也纷纷慕名前来求助。“慈善奶奶”让读大学的独孙女朱印帮助制作“大棚种植西瓜、番茄”的农技电教碟片,随时为前来求教的人们播放,人们称誉她办了所“送福农校”。“慈善奶奶”对那些真心道谢的大婶、大娘、姑娘、媳妇们说:“不管荷花菜花都是花,天下妇女是一家!做好事不分老少你我她”,尽力为大家提供方便。“慈善奶奶”职位不高,识字不多,但在村子里享有很高的威信。群众说,这种威信是她长期以来造福乡邻的结果。

现在,村里头打牌、闲逛的人少了,要救济、跑上访的人少了,忙创业、致富的人多了。市县妇联多位领导前往考察,亲切地夸赞“慈善奶奶”是“永不退岗的送福挂帅佘太君”!

“并蒂莲”龙夫妇的幸福辞条:幸福就在咱身边

“慈善母亲”创福兴业的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了一家人。属龙的儿子朱根龙自有一份豪气:20岁大专毕业后,在母亲支持下,他抛开“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放弃吃“公家饭”的热座椅,只身一人自费到上海羊毛衫厂学习针织机械修理,一年后不仅掌握了技术,而且拓宽了视野,结识了高中毕业在上海务工的同村属龙女友印友芳。二人志同道合,同心创业。他们从内地不少人盲目涌到上海去打工,联想到家乡那么多人由于缺乏一技之长,找不到致富门路,至今仍在贫困的阴影下徘徊……一个大胆的“凤还巢”创福兴业念头在夫妻俩心目中萌生:要是办一个针织技校,把家乡没有职业的年轻人集中起来培训,然后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既帮大家学到了技术,又转化了剩余劳力,岂不两全其美?一番紧锣密鼓,爆竹声中挂起青墩针织培训技校这块牌子时,朱根龙夫妇双眼闪着激动的泪光。

多么不平常的创业办学之路!如果说朱根龙夫妻当初的选择仅仅是为了谋生、挣钱,而现在转化成为家乡人的致富造福架金桥的自觉行为:

——他们对前来参加培训学习的计生困难户、烈军属、退伍军人、返乡知青免费收费,并包教包会。先后有800余人在他们的扶持下脱贫致富。

——他们仍对远道而来寻找致富门路的客人,同样给予真诚的帮助,累计减半收费320名外地人员,重点指导18个新疆、甘肃 等老少边穷地区企业职工回乡办起羊毛衫厂,年创综合效益2000余万元。

初试身手,夫妻俩“为乡亲造福架金桥”的美名,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文明网、南通人口网、《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南通民营经济》、海安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后,声誉鹊起。在女儿朱印20岁上考上大学,村两委会专门举办的欢庆会上,荣获南通市优秀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标兵、老区扶贫先进个人、十佳志愿者称号的朱根龙夫妻心怀感激地亮出了“办大项目,致富乡亲”的造福兴业规划。

娴静干炼的妻子印友芳替丈夫道出了心底:“青墩是生养我们的地方,我们的根在家乡,家乡就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沃土!”

——为了这一崇高的信念,朱根龙夫妇多次动员高工老娘舅从京城返乡来担任总技术顾问;

——为了这一崇高的信念,朱根龙夫妇动员和他们私交甚密的企业朋友联合投资8000万元的江苏亚星波纹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为了这一崇高的信念,他们开辟亚星“创福B区基地”,大力支持创业青年自己承包、实践;

——为了这一崇高的信念,他们年年评选亚星公司十佳文明职工家庭,全额奖励专赴首都“全家游”,为亚星职工营造文明进取的温暖的家,和企业一起同荣辱,同生活,同发展;

——为了这一崇高的信念,他们回报社会见行动,年年为全村散养五保、低保户惠送人均500元中秋、春节“亚星关爱礼”;每年为计划生育困难家庭送去慰问金及助学金500-2000元;

   ——为了这一崇高的信念,他们每年为青墩、沙岗、唐庄三个结对村资助6万元发展基金;

——为了这一崇高的信念,他们每年为村、社区医院、关工委、大学生村官、留守儿童捐赠200份书报刊物;

——为了这一崇高的信念,他们特设“亚星幸福荣誉金”,每年为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职工、考上大学的职工子女、部队立功受奖的职工服役子弟奖红包;

——为了这一崇高的信念,他们夫妇每年专门为孝敬老人的亚星女工和外来媳妇分发“家和奖”,真正让亚星公司成为“第二娘家”;

——为了这一崇高的信念,他每年为交巡警、安监部门捐资3万元制作安全宣传一条街标牌;

——为了这一崇高的信息,他每年赞助3万元举办全镇职工“亚星象棋赛”、“乒乓赛”和青少年才艺展示赛……

多年来,朱根龙夫妇就是这样,以造福乡亲的善言义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亚星公司,为父老乡亲写下忠诚,写下了奉献,也写下了辉煌!

近年,夫妻双双为被评为县、镇优秀党员、光彩之星,选任人大代表、党代表,年年喜获县镇扶贫、慈善先进个人称号。海安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单晓鸣前往亚星公司考察时,高兴地握住这对龙“夫妇”的手,称赞他们是“并蒂莲”牵手幸福志愿者。

今年,双双48岁的朱根龙、印友芳夫妇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念,对“幸福人生”的内涵增添了新知,他们要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善行,为“亚星职工”和父老乡亲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福星天使”朱印的幸福辞条:用慈善文化温馨人心

生性开朗、热爱生活在读研究生的独女儿朱印从少耳濡目染“家庭幸福氛围”,对慈善家庭更有着“86”后的新认知,她每年写给奶奶、父母的贺年卡总是设定一个“贺词”——敬爱的奶奶、父母,您把您的幸福献给了我;将来,我也要把我的幸福献给别人。

她给自己的手机上设定了一句“问候语”,每天早晨打开手机后都能看到:幸福和谐为至真,乐善好施为至善。

她在自己的幸福微博上写上结缘伴侣的幸福心语:不择容貌不选才,只缘共创幸福来。

于是,她用智慧和行动弘扬新时期“幸福家庭文化”:

——她把入党的日期定为到敬老院做义工的“奉献日”;

——她担任大学生劳动委员时起,每年把暑期到父母的公司打工挣的薪水设定为“寒窗助学金”,资助贫困家庭的大学同窗的生活费、创业赞助费,奖励志愿者的活动费,已先后捐赠3万余元;

——她当选优秀青年志愿者时,节假日返家,她每晚必做为奶奶、父母洗脚、捶背的“感恩功课”;

——她参加成人仪式后,每天必给奶奶、父母打个“问候电话”;

——她当选海安县青联会理事后,每年春节,必定给敬老院老人洗衣叠被,必定给村里评上“三好奖”、“文明标兵”的留守学生赠送砺志台历;

——她当选南通市青年企业家常任理事时起,每年五四节,必定和大学生村官一起联谊活动,赠送礼品,交流成长感言;

——她任“村第一书记”,每年暑假必定组织留守儿童出游“观天下”;

——她特别为自家研定了“文明、进取、谐和、尊重、兴业、奉献”为内核的“十二字慈善家庭宣言”,让“小家”的福运奉献到“大家”的幸福中去,为社会倡行“幸福一家人,和谐一片天”的幸福实践;

——她和家人一起正式筹建“亚星幸福基金”,首期每个成员认捐一万元,重点资助农村青少年成长、成才;

——她执笔撰成了《朱根龙幸福家庭告白》:幸福就在咱身边—

在一个淡淡的微笑,在一声轻轻的问候,在一份深深的祝福,在一次细细的服务,在一回无偿的奉献,在一片真挚的爱心。

幸福,就在咱身边!

 

大爱无痕,慈善无边。五千年古青墩的墩里墩外,朱根龙“慈善家庭”的付出,换来的是水乡的大地的安祥和安康,日益彰显着“墩上慈善人家”播洒福星的“慈善魅力”。

公道人心,福泽民生。2012年底,南通市10佳“幸福家庭”评选组委会真情写出“朱根龙幸福家庭”获评全市10佳“幸福家庭”的赞语:

承载着父老乡亲尚富求福的追求与梦想,古青墩朱根龙幸福家庭“播洒福星”的大义善行,为里下河水乡树起标竿与旗帜,播洒了“真善美乐”的新绿与福果,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幸福家庭理念的天地浇灌与垦荒,期待一个“幸福一家人,和谐一片天”的品牌——“墩上慈善人家”被江海大地的百姓民众记在离心最近的地方!(严德本 黄荣俊 王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