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慈善之光 征文竞赛】发展我县慈善事业的断想

【信息时间: 2013-05-2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一)
毋庸讳言,我国慈善事业的整体水平滞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有资料表明,资产总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中国企业有过捐赠行为的比例却不到1%,而2000年至2004年美国50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总额达650亿美元,平均每年约有130亿美元。另据中华慈善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其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国内富豪的捐赠15%还不到。而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四代连续捐款超10亿美元;比尔••盖茨为慈善事业已投入260亿美元,占全部财产的54%,甚至早早立下遗嘱:死后,99%的的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
上述数据,说明了什么呢?平心而论,仅以慈善事业而言,中美两国相比,其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的差距十分明显,这该引起国人的反省与深思。
海安人民素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近年来,我县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与重视下,2010年县慈善基金会成立,一次性筹集资金3480万元,基金升值部分全部用于扶贫济困、安老助孤、支教助学,及时把县委、县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怀送给特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县委、县政府深入开展了汇聚正能量,传递脉脉温情的“慈善一日捐”活动,让慈善的春风吹遍了海安大地。慈善典型不断涌现,“海安好人”层出不穷。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充分表明:海安的慈善事业前途光明,大有作为。但挑战与困难依然存在。诸如,如何创新募捐方式,如何做大基金盘子,增强救助实力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实践,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
如何发展我县的慈善事业,是个大课题。它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慈善机构的事,也是全县人民的事、全社会的事。为此,笔者陈述如下断想:
一、强化宣传,营造慈善事业发展的浓烈氛围。
党的十八大要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胡锦涛主席说,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何谓“慈善”?慈善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举。为此,开启人们慈悲的心理,提升精神道德品格,增强大局意识、荣辱意识、奉献意识、慈善意识,是“善举”的前提,也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前提。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采取形式多样的慈善宣传,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营造慈善事业发展的浓烈氛围,让广大干群懂得“怜人之举就是慈,利人的品德就是善”的道理,人人都怀有一颗慈善之心,从而践行社会责任,做身体力行的“慈善人”。
二、与时俱进,拓宽慈善事业发展的途径。
1.“三纳入”。慈善事业是一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惠民工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实施;纳入社会公益事业的规划与实施;纳入关注民生办实事的规划与实施。
2.进学校。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善教育要从小抓起。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慈善知识,培养慈善理念,使之入眼、入脑、入心,激励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时刻不忘慈善事业,关心关注弱势群体,做积德行善的好心人。可以结合各地的实际,适当编写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慈善乡土教材,宣传身边的慈善典型、“海安好人”。
3.增强造血功能。做大基金盘子,增强救助实力,这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保障和目标。如何增强造血功能?笔者设想,一是招“慈”引资。如同招商引资一样,慈善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招“慈”引资。要从省内外,特别是要多从国外和港台招“慈”引商。可以采取建立“慈善基金会”、冠名捐赠、一次性捐赠、定向捐赠等形式。实践表明,这是一条重要的渠道,非下大气力做好不可。二是兴办各种慈善服务机构,创办或联办慈善实体。这种服务机构或实体,必须“以其收入服务于对社会有益”为目的性,用于“助学、助医、助老、助孤、助残、助困、助灾、助特”等方面。比如,组建慈善志愿者大队,为弱势群体排优解难,实施“物质慈善”和“精神慈善”,让他们享受亲情、友情,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志气,挺直腰杆做有尊严的人!创办“慈善医院”、福利性的“慈善工厂”等。
(三)
外国学者维斯冠说:“每一个人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同样也有被接受,被关怀,及被尊重的权利。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履行这些权利。”(见丁岚等主编《世界名人妙语大全》第6页,国际文化出版社199412月第2次印刷)笔者以为,这段话对“慈善”的内涵作出了极为准确、极为精彩的诠释。社会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需要相互关爱、相互扶持、相互尊重。须知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扶持他人,就是扶持自己;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因而,慈善事业是一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程。无分男女,无分老幼,无分贫富,无分贵贱,人人都应该自觉自愿地、积极主动地为慈善事业多作贡献。笔者坚信,海安慈善事业的春天已经来临!(赵庭 程永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