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慈善之光 征文竞赛】南莫镇唐庄村有块“慈善板报”

【信息时间: 2013-05-07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今年4月,出刊120期的南莫镇唐庄村的“慈善板报”已开办10年了。唐庄村村支部、村委会专门举办‘慈善板报’出刊10年座谈会,热情赞美默默无闻的那些“银发板报编辑”。

早在2003年春天,为了配合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文化工作,本村退休老师王汉章与同事张长青、张卫中一道,利用村中心的一块水泥黑板,办起了“唐庄慈善黑板报”。现已历经10个春秋。每年出刊10至12期的板报。期期主题鲜明,笔触生动,事例感人,图文并茂,群众争相观看。板报成了村庄里独特的慈善文化宣教媒体,弘扬新人新事新风尚“正能量”的风景线,被人们敬称为‘慈善板报’

10年来,主办者“银发板报编辑”们以“提素质,扬正气、倡新风、促和谐、兴慈善”的理念,彰显阳光板报“三个力求,三个富有”的正能量特色。

力求题材新       富有时代性

与时俱进是办好板报的根本方向。“银发板报编辑”们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及时刊载党在新时期的重大新闻与决策。几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板报摘登以后,村民连声称赞总书记讲得好,道出了文明做人的准则。2008年,村里号召扶弱济困,板报及时征集村民“慈善格言”和慈善事迹,大力引导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好村风,全村人捐2元钱,筹集“慈善基金”。2009年,村委会组织清理河道,环境整治,板报报道了《保护环境 关爱生命》的文章,对村民触动很大。不少村民积极参与拾垃圾、清理垃圾的活动。四组李网英老太主动去田头、渠道旁、路边捡抛弃的农药瓶、塑料等杂物。七组龚国元和二组王桂珍等同志自备拖车担当起运垃圾、清理垃圾的工作。此外,板报还经常刊出一些有关计划生育、妇女维权等法律知识及防毒、禁毒、防骗受骗、自我保护知识,从多方面感染和教育群众。

力求内容实       富有典型性

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让事实说话,这是办好黑板报的关键。“银发板报编辑”们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和收集身边的好人好事,不失时机地进行报道。2004年一篇题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短文,写的是3组村民纷纷捐款,救助一名身患重病的村民,颂扬了助人为乐的新风,促进了社会和谐。2012年板报刊出了王汉章老汉自撰的《水乡好儿媳妇》一文,写的是一组村民彭玉芳为身患重病的公公洗衣、擦身、倒便盆,直至公公去世,吃尽辛苦,毫无怨言。村民看了以后,都夸彭玉芳不简单,为大家树了个好榜样。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如今不但有孝子,而且有了孝媳。前不久,板报刊出了《勤奋学习绘人生》和《农家飞来金凤凰》两篇文章,写的是本村两名学生刻苦学习,以高分考取了大学和研究生的动人事迹。村民看了,连声称赞。有位老人笑呵呵地说:“这两个小伙真是好样的,为我们唐庄争了光。”今年,为宣传老体20年成就,板报特别宣传了村老体协的3位太极老人、2位健身舞高手的事迹。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沁人心脾,感人肺腑,极有说服力,激发了村民热爱生活,创造幸福的热情。今年,县慈善协会开展“慈善之光”征文,“银发板报编辑”们也开展征文,向县里发稿,并转载县“慈善之光”的好文章,熏陶和提升村民的“责任慈善”意识。

力求设计美        富有艺术性

板报设计是办好黑板报不可忽视的一环。它就像企业生产成品一样,不仅产品质量要合格,而且要讲究包装精美。为此,“银发板报编辑”们在板报设计中,着重突出“精、美、巧 ”三个字,给人以艺术感。他们期期都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板报辟有“慈善信息”、“慈善超市”、“新人新事”、“慈善明星”、“慈善法规”、“慈善顾问”、“开心一刻”等十多个栏目。由于版面限制,每期选用二、三个栏目。全年交替使用,板式安排灵活多变,选用的稿件,有横排版,有竖排版,文章的标题放的位置,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在中间,视具体情况而定。文字书写工整,大小得体,疏密有致,无错别字,标点正确,不在行间增字、增句,不涂改,保持版面整洁。红花尤需绿叶衬,美化板报也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工序。在写好文稿的版面上,主办者常用彩色粉笔画上报头、边框、界线、板花,配上图案。经过一番“整容”,板报图文交辉,相得益彰,美不胜收,大大地吸引了读者。板报设计还在于巧安排。前面提及的文稿和标题在版面上的摆布已显示出安排巧,更巧的是板报的报头、边框、界线、报花总是各式各样的。比如说画边框,有长方形的,有短形的,有菱形的,有梯形的,还有扇形的等等;再谈界线,有单线条,也有双线条,还有各种简易图形组合而成的。总之,板报设计花样多变,恰到好处,避免单调、呆板。

栽花全靠育花人。10年来,“银发板报编辑”们坚持勤俭办报,自备粉笔、板擦及相关工具,不花群众一分钱。他们不辞辛苦,走村串户,调查采访,收集素材,自撰稿件。还经常练书法,学绘画,苦练基本功。为办好板报可算是尽心尽力,勤心耕耘,精心浇灌。不少村民赞誉说:“板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板报弘扬了人间的真善美,板报是我们身边的良师益友,板报是我们的精神营养师。”

这真是:

古稀老人志弥坚,打造慈善正能量。

无私奉献晚霞艳,阳慈善板报润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