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慈善之光 征文竞赛】慈善企业家——杨广泽

【信息时间: 2013-05-07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当你来到古老而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曲塘时,你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1800余人,其中身患残疾的180多人。别看这个家庭成员来自海安、如皋、如东、姜堰等4个县市,人员构成十分复杂,可30多年来,全家和和睦睦,个个互助互爱。
这是一个大家,一个和谐的家。这个家就是2007年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的南通市双弘纺织有限公司。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具有16万锭的生产规模,资产总值达5.5亿元,年销售10亿元、利税1亿元。作为海安县私营“龙头”企业的当家人杨广泽,在迎着市场经济大潮拼搏前行中,始终以真心温暖每一个职工,用真情感动每一位同志,精心演奏着一曲和谐乐章。
杨广泽常说:公司虽然改制为私营企业,但我认为这个企业并不是我个人的,我只是个挑头人,这个企业是全体职工的,是全社会的。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为群众谋福利不会因为企业的改制而改变。我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必须善待职工,情系职工,为职工解决一人一事的困难,营造一种“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的氛围。你对职工好,职工才会对你好,善待职工就是善待自己。
20056月,杨广泽带领16名技术骨干到上海参观世界纺机展览。这期间,他与职工一道登“东方明珠”、逛南汇公园、走南京路、踱上海滩,每到一处,他都与工人们合影留念。平时,杨广泽只要不外出,每天都会到车间里转一转,走访群众,与群众沟通思想。职工要是到杨广泽的办公室反映问题,他总是一杯热茶和一番坦诚的话语,没有一点老板的架子,他圆圆的脸庞上总是洋溢着憨厚的笑。
为了准确把握公司职工的服务需求,他专门进行了服务需求问卷调查,并按照职工需求,采取措施,让服务到位。多年来,公司坚持为所有职工办理了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五项保险,公司还设立了哺乳室,对哺乳期的女工给予每班一小时的哺乳时间。公司对职工子女上学,实行全程服务,职工子女入幼入托,安排专人专车接送,20多年风雨无阻;职工子女上小学初中,给职工安排单人宿舍,让职工子女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职工子女进入初三或高三学习阶段,尽可能安排职工上日班,或给职工批年假,让职工有充足的时间照顾好子女;职工子女考上重点大学,他常常个人出资予以奖励。公司每年还给职工子女发放“金秋助学金”数万元,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厂里有个叫薛春花的职工,随母亲改嫁后,又增加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一家五口人,仅靠薛春花一人拿工资,母亲常年生病,继父又无工作,家庭十分困难。杨广泽破例将薛春花50多岁的继父安排到企业上班,使其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为了表示感谢,薛春花的母亲几次送鸡蛋、送鸡子给杨广泽,可杨广泽不但一样不收,反过来还给她零花钱。每提起这事,薛春花的母亲都会感动得流下泪水。要不是杨总,她家两个小孩恐怕早就上不成学了,杨老板及时帮助她家解决了经济困难,让她家孩儿吃得饱,穿得暖,有学堂上。她给杨总送礼,杨总一样不收,反过来给她钱。象杨总这样的老板真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
杨广泽对职工的关怀,不仅体现在关心职工的眼前利益上,还延伸到关注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早在200310月企业改制后,他就提出了“增加二次分配”的设想,改变过去为职工办理商业保险人做法,为全体员工办理了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并一次性缴纳了458万元,让大龄职工也进入社会养老保险行列。参保9年来(2004年和2005年,)每年社会保障(部门两次调增缴费)基数调增(,所增保险费用112万元,)全部由公司承担,职工没有增加一分钱负担。2005年(2006年),公司还为职工缴纳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的全部费用,连2%的部分也不要职工掏一分钱,还为大龄职工补缴基本医疗保险资金278万元。公司还建立了特困职工救助基金,给予困难职工生活救助。
杨广泽自己不抽烟,不喝酒,生活朴素得和工人没有两样。家里住的是一幢普通的楼房,装潢及家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房前屋后种的花草果木,没有一样是名贵的。对个人的消费,他处处精打细算,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可花可不花的钱,也尽量不花,好多人劝他,哪个大老板、房产商不开宝马、奔驰呀,他说早要能代步出行,什么车都行,不要与职工拉大距离。可对工人的事他却特别大方,在工人身上花钱,他眉头都不皱一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杨广泽深谙其中的真谛。他提出了“富强双弘、富裕员工”的核心价值观,把“员工年收入增长10%以上”列入支部、董事会的工作目标。2008年春节前夕,天空下着鹅毛大雪,杨广泽带着工会几名同志,踏着厚厚的积雪,迎着呼叫的北风,步行十多里路,到困难职工包如同、徐仁会和困难学生王倩家中看望慰问。此情此景,人们从内心感叹:真是名副其实的“雪中送炭”!后来,双弘公司高管节前慰问困难职工家庭,成为党员办实事的一项硬任务。
5年来,他去医院、到家庭看望困难职工和群众达110多人,捐款80余万元。
杨广泽不仅对本公司的职工无微不至地关怀,还不忘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六年前,因缺臂万分痛苦、失去生活来源的姜玉凤来到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他恳请杨广泽能否安排一份工作,杨广泽当即接纳了这个素不相识的残疾青年,并安排他担任保养工。姜玉凤做梦也没想到,过去因失臂伤残痛不欲生的他,现在不仅有了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这个大家庭,而且在公司领导的关心之下还建立起了自己幸福美满的小家庭。
本镇弱智青年王申军家庭困难,年迈的父亲在镇砖瓦厂做工,加班加点也难以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儿子早到了成家的年龄,可谁也不肯嫁到这个穷家庭。杨广泽得知后把王申军招进工厂,并根据他不识字的情况,安排专人带他扛纱包,除了有养老、医疗保险外,小王月月还能拿上两千多元的工资,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成了一名能够自身其力的劳动者。2004年,28岁的王申军终于结婚成了家。
罗町村刘生全,由于小时患小儿麻痹症致残,母子俩相依为命,随着时光流逝,老太太年龄渐大。8年前,这位古稀之年的母亲用三轮车驮着儿子来请杨广泽帮忙。看着这一老一残,杨广泽眼睛湿润了。改制后,企业每花一分钱都是自己的。自己虽然可以不管不问,但党和政府肯定回绝不了,与其将这包袱推向社会,还不如自己揽过来。想到这里,杨广泽接收了刘生全,安排他做简易的工作:用车子推夹子。公司为他交了社会保险,每月发放1000多元的工资,母子俩的生存从此有了保障。
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他努力担负起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为了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双楼初级中学重建时,他出资50万元。为了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双弘大桥、联荣大桥和双楼公路建设中,他资助120万元。他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与小康示范村——刘圩村结对挂钩,每年捐资4万元以上,用于农村改路、改水、改厕工程;主动与经济薄弱村——雅周迮庄村结对帮扶,支持村产业化经营和社区建设。为了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公司支持绿化、安装路灯和整治河道等工程21万元。为了支持希望工程和夕阳工程,他捐资30万元。近四年,他资助地方政府及各项社会事业和新农村建设资金达35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一路走来,一个个印记被时间穿点成线,一幕幕画面如同日月般首尾相衔,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上演流传。双弘公司越来越多的困难家庭感受到一种超越了家庭、超越了亲情、超越了地域的爱,这种爱,消除了痛苦,孕育了希望,播种了阳光,收获了幸福。这一切,双弘公司的职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们人人都以十倍的热情,百倍的努力,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出力流汗,2008年,双弘公司的职工主动把4000万元工资存放在公司,用作公司生产周转资金,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
自然和则美,社会和则安,企业和则强。是他,以开拓进取的精神,英明决策科学管理,使一个老企业青春永驻,年年迈大步,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永立潮头,使职工收入年年上台阶;是他,凝心聚力,善解人意,使公司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家。如今,在人们的心目中,双弘公司已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私营企业,当家人杨广泽也不是一个腰缠万贯的个体老板,他把对职工关怀的情结,融进企业的管理中,融进职工的心坎里,汇成了一股温馨的暖流,这暖流谱写出一曲企业和谐之歌。(常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