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老年周报》第4版“老来俏”栏目刊登署名张远岩摄影的原海安县韩洋初级中学校长于代昌的一张彩照:慈眉善目、面色红润的老校长身着红格衬衫,脚蹬皮鞋,浑身上下绽放着令人羡慕的活力。有谁会相信:这是个患过口腔粘膜鳞癌,先后经历两次手术、数次放疗,跟死神擦肩而过的人呢?
75岁的于代昌,现任海安凤山教师新村楼院党支部书记。退休10多年来,于老校长以平常心态,融入人群;做公益小事,充实人生。在关心下一代和救助弱势群体的天平上,乐于自添新砝码,成为凡人善举的榜样:先后被南通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海安县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被县文明办表彰为“第7次文明新风典型”;……
(一)
在海安县城,通往北郊凤山的大路上,上学和放学时间总能见到坐满中小学生的公交车。说起接送孩子上学的专车,这一带的居民们交口称赞共产党员、年逾古稀的退休老校长于代昌和跟车护送孩子上学的老同志们。
位于凤山脚下的教师新村,17幢楼房里住着560户教工,由于偏远且没有公交车,孩子进城上学十分麻烦,到海陵小学将近十里路,要经过四条马路和两座很大的桥,很不安全,而且每天需接送四趟,骑自行车要花去五个多小时,于代昌了解到家长接送孩子上学的苦衷后,决心为大家排忧解难,先后七八次去与县公交公司联系,终于从2002年9月1日起开通了公交车,定时定点接送上学的孩子。于代昌亲自跟车照应,并教育孩子养成守纪律、讲文明、讲卫生、团结互助和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几年来,附近居民的子女也加入了乘专车的行列,总人数由早先的二三十人增加到五六十人,乘专车上学的学生,已经由海陵小学扩大到海陵中学,接送专车也由出一辆变成两辆。特别令人感动的是,2006年9月1日,新学期第一天,于代昌拿到了医院的检验报告:口腔粘膜鳞癌。尽管心中充满了焦虑、痛苦,但他仍然像往常一样来回四趟护送学生去上学。2008年1月,于代昌的癌症复发,必须马上去上海治疗。他的爱人王婉华代替老伴接送,一直等到学生放寒假才赶赴上海。于代昌大爱无疆竭诚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小区居民。在他的带动下,跟车护送的队伍不断扩大,“五老”及家长代表也加入进来,于代昌将大家组织起来,轮流值日,公交公司也特事特办,让老同志们免费乘车,大家齐心协力,尽心尽力保证孩子安全、快捷地上学放学。
直到2008年下半年,徐坝桥建成通车,小学生可就近至海师附小就读,此专线车才停止运行。然而于代昌坚持六年义务接送学生的“善人校长”的形象,却永远定格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
(二)
从所周知,现代中小学生因诸多原因存在着种种心理障碍,如不及时排除与化解,则其闷闷不乐,不求上进,以致误入歧途;如及时排除与化解,则心情欢畅,奋发向上。作为教师新村楼院党支部书记的于代昌有个最大的心愿,尽自己的所能,让每个孩子梦想都“开花”。在2009年建立教师新村家长学校的同时,还建立了少儿心理咨询中心,面对教师新村数十名中小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支部派人赴南通、海安等多家新华书店,购买了《每天一个心灵安慰》、《有一种幸福叫珍惜》等上百本心理辅导教材,组织十名心理专业老师学习这些心理书籍,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更好地为少儿心理咨询工作服务。并研究确定了“平等沟通,和谐交流,因材施教,各有所得”的心理咨询的十六字原则和“促膝谈心,挖掘亮点,化解误区,激发豪情”的十六字的心理咨询方法,妥善安排心理咨询的时间与地点,每逢咨询日19:00至21:00,在支部活动室开展咨询活动。另外,个别咨询活动随时随地皆可进行,心理专业老师可至学生家中交流,亦可在公园等课外场地沟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配有一个档案盒,内有每次咨询的记载,跟踪调查记录,还有学生参加有关活动的获奖证书的照片等,保存着他们成长的轨迹。
(三)老师新村有四五户特困户。有夫妻残疾的,有老人瘫痪的。于代昌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出于爱心、公心,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他们的实际情况,终于为他们求得了低保,并经常逐户家访,上门慰问,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受社会的温暖,真情的可贵。从而,增强战胜困境的信心,共圆“中国梦”。
于代昌还把本村小区的8位癌友这一弱势群体也列入了党支部关怀的“特困户”。开展了党课开放邀癌友、《康复之友》资料送上门、义诊活动全参与、经常交流除杂念、载歌载舞增欢乐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引导癌友们紧跟时代,感悟幸福,笑对人生。
2010至2011年,受市康协的邀请,于代昌代表党支部还为南通市肿癌医院挥毫写了50多帐书法作品。该医院将其作品布置于病房内。那一幅幅富有哲理语言的书法,焕发了癌友们的康复信心,点燃了癌友们的康复希望。
今年,新春以来,作为海安镇抗癌康复协会会长的于代昌,又在为海安新区13个街道构建康复活动小组而奔波、忙碌,他要以自己的拼搏,告诉广大癌友:“快乐的微笑是康复的开始;快乐能改变命运”……
“好人”于代昌,用爱心和善举铸就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为他人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