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慈善之光 征文竞赛】中国慈善优秀工作者---蒋龙生

【信息时间: 2013-04-1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丢开得失,忘却时间,将好事坚持做下去,10年、20年如一日。
他用10数年的时光扶助一名孤儿。孤儿已长大成人,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他用数十万元的工资积蓄,资助贫困学生,管吃管住,当爹当妈。而今,孩子们纷纷成家立业,为社会奉献着青春和智慧。
从警28年,他28次立功受奖。
他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国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他被江苏省公安厅表彰为“全省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并记个人一等功;他还被表彰为“江苏省十位优秀人民警察”。
他的光环确实很多,但他没有为自己谋求什么,受奖归来,他总是在第一时间把奖金送达濒临绝境的家庭,帮他们发家致富。
他常说:我是穷人的孩子,我知道穷人的难处。他还说: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这就是蒋龙生,一名专注慈善、乐于奉献的人民警察。
 
孤儿成长为治病救人的医生
王士兵是蒋龙生牵手的第一个孩子,1993年的一场意外事故让年仅9岁的小士兵成了孤儿。时任白甸派出所所长的蒋龙生在善后处理中“邂逅”了小士兵,从此成了他的“父亲”,这一牵手就是整整16年。寒暑假他把孩子接回家中悉心照料,周末假日他把孩子领到所里精心调理。在蒋龙生的关心下,王士兵顺利读完了小学、中学,又以高分被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硕本连读五年。孩子争气,蒋龙生也开心。但每年近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对蒋龙生本不宽裕的家庭来说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此时,蒋龙生的父亲患肺癌住院,救治已花尽了他所有的积蓄,囊中羞涩蒋龙生毅然举债2万元让王士兵顺利跨进了大学校门。2009年王士兵学业届满,面临金融危机,就业又成了问题,为了王士兵的前途,蒋龙生多方奔走, 2010年王士兵终于被县中医院录用,成了一名光荣的医生。
蒋龙生说:帮助一名孩子,我不求回报,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让每一个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是我的心愿。看着他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感到了做人的社会价值。
 
爱心伴随她那苦难岁月
李晓庆、张光劲、顾玉新是蒋龙生在海北派出所所长任上接手帮扶的第二批孩子。他到每一个孩子的家中和所在的学校了解情况,并且主动出资帮助张光劲、顾玉新顺利完成了学业。多年以后,张光劲成了南通柴油机厂的一名技术人员,顾玉新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被上海建筑工程设计学院录用。在这里,我讲讲李晓庆的故事。
2001年初冬,海北中学初一(2)班的李小庆同学,迎来了她生命中的恩人——蒋龙生。李小庆是个不幸的孩子,出生仅28天母亲就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奶奶在她6岁时也撒手人寰,患有严重脉管炎的父亲早已瘫痪多年。所有的家务活以及照顾父亲的重担全都落在了这个年仅14岁的小女孩身上。
时任海北乡派出所所长蒋龙生在县局组织“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见到了李小庆。
初见李小庆,她是躲在校长的身后来的。蒋龙生怎么也看不出这个骨瘦如柴、衣着破旧的孩子到底是男孩是女孩。回家后,那个弱小的身影一直在蒋龙生的脑际重现,整整一天他都在忧心忡忡中度过,当晚他联系上校长和村支书一同来到李家。
李家残破不堪,家徒四壁。李小庆的父亲李自江独自坐在地上,其时天已很凉,他却因身体的疼痛而大汗淋漓,懂事的李小庆立即放下书包跑向父亲,女儿的泪水随即流下。李自江见校长领来了警察,想站起来打声招呼,可怎么也直不起身,蒋龙生注意到李自江双脚发黑,左小腿肌肉糜烂,知道他脉管炎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李自江早在二十多岁就患有双脚疼痛难行的毛病,多年来李家为治李自江得腿疾,变卖家产,花光积畜、身陷绝境。
眼见李家凄凉的景象,蒋龙生心想,一定要帮助可怜的李小庆。临走前他留下了身上所有的钱。周末那天,蒋龙生拿出五百元钱交待户籍警小施,请她买两套新衣服给李小庆,然后带她去理发、洗澡。孩子虽然改变不少,但是脸上的苦相犹在。
只有医好父亲的疾病,女儿才能放下心中的痛。
蒋龙生时常抽时间带着李自江到处寻医问药,但是他的病情仍旧不见丝毫起色。蒋龙生向全国各地医院进行咨询,得知李自江的脚部血管早已坏死,肌肉逐渐萎缩,病情不及时控制,将会危及性命,唯一办法就是截肢。
春节临近,蒋龙生很是着急,他来到海北卫生院,找到负责人,讲明李自江的病况,争取到了医院的扶持,又到镇上找书记、镇长争取政府救济,随后又跑民政部门与慈善机构,最终筹款将近一万元,蒋龙生又拿出自己的一万元积蓄,请来县人民医院专家,在海北医院为李自江成功做了左小腿截肢手术。手术后的药费护理费等却又把蒋龙生给难住了,他只能把自己和爱人的医保卡拿给李自江救急。在李自江住院期间,蒋龙生几乎很少回家,都在医院照料他,直至他的出院。
大年三十那天,蒋龙生想到李自江刚刚出院家里肯定什么也没有,望望自己兴高采烈的女儿,再想想可怜的小庆,他坐不下去了,冒着大雪带着过年的鱼肉、糖果来到了李自江家,父女俩很是激动,蒋龙生走后父女俩久久都没有关门,只是呆呆地望着外面漫天飞舞的大雪。
为了能让李小庆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新学期蒋龙生找李自江商量,让小庆住校。蒋龙生说,孩子以前因为要照顾你,功课已经掉了不少,如果再不集中精力学习,恐怕会影响孩子的前程。你现在病情也有了好转,争取自己力所能及,让孩子尽快解脱出来。
经蒋龙生的多次努力,学校免去了李小庆的伙食费、住宿费以及部分学费。住校那天,蒋龙生将小庆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购置得一应俱全,女孩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
住校两年里,蒋龙生夫妇像自己的女儿一样培养小庆。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晓庆顺利通过中考,被一所高中录取,但是厄运却再次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
2005年夏天李自江的病情又转移到了右腿,情形更加恶化。这次李自江瞒着蒋龙生多日,在家里大量吞服安眠药,多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无奈之下,小庆只得向蒋龙生说出实情,气急败坏的蒋龙生赶到李家,将李自江狠狠训斥了一顿。李自江哭着说你就甭管了,何苦治我这个绝症呢?当蒋龙生提出再次截肢时,李自江说,我本身是个瘸子,再截肢就变成个瘫子,这不成了小庆的终身累赘?蒋龙生清楚,只有父亲活着才是女儿的希望,孩子还小,不能失去唯一的亲人。不顾李自江极力反对,蒋龙生又捧出三万多元,再次请来医院专家为他做右腿高位截肢手术。懂事的李小庆觉得蒋叔叔为她家付出的太多太多,不想再连累他,便私自放弃了高中的求学机会去了一家工厂打工。
李小庆辍学打工的事情被蒋龙生知道后,他强忍怒火,把小庆叫到家里,让她立即停止打工,高中读不成咱就读职高,既能学到文化知识还能学会一门手艺。商量后他们选择了海安女子服装学校。
那年蒋龙生的岳父患有癌症,当时而言,服装学校6000多元的费用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蒋龙生只好找到学校负责人,千恩万谢减免两千元。他从岳父治病的钱里抽出4000元钱让小庆去学校上课。。
两年后李小庆职中毕业来到城里的一家服装厂工作。为了摆脱家庭困难,小庆没日没夜拼命干活,一个月能挣到15001800元钱,可以维持生活了。这时蒋龙生心想这孩子既然完成学业还是得趁年轻尽快走出去,他想到了让小庆出国,经与李自江协商,李自江觉得是个好主意,但是几万块钱的出国费用又从何而来呢?
蒋龙生的外甥开了一家苏东劳务公司,他亲自上门找外甥谈,外甥介绍说他们公司都是接的二手单,许多费用都要交给上家。蒋龙生说不管怎样要去能挣到钱的国家,最好去日本。外甥帮他免去了劳务公司的费用,只给上家公司36000元押金。
决心已下,蒋龙生为准备这笔钱可吃了不少苦。所有的朋友都借遍。一次,他把朋友请到饭店,敬酒时蒋龙生诚恳地道出缘由,请求帮忙,朋友们纷纷解囊。
20093月,李小庆通过劳务考试,去了日本,蒋龙生的内心却又割舍不下,他定期给李小庆邮寄生活物品。每当收到李小庆从日本寄来的信件,蒋龙生夫妇总是一边流泪一边读信,常常说苦了孩子、苦了孩子。
2011510日,我穿越这座城市最繁华的街道来到郊区海北,初夏的阳光打在葱绿的植物上很是明媚烂漫。20分钟前已经通过电话,坐在轮椅上的李自江已在自家的台阶上笑着朝我招手。进了门,笑容不迭的李自江说在家没事干就看电视,他手指着:“这还是老蒋买的彩电呢”。
“唉!我今年55岁,不是老蒋,我48岁就见马克思了!他对我们家的大恩大德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啊!”说完这话后,李自江就再也没能止住自己的眼泪:“我的毛病三年一个周期,前年我的左手又发觉不行,老蒋一下子又拿出8000元钱给我医治,他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呀!
“小庆还有二年就回来,记得她离家时问过我,爸,我回来后先到蒋叔叔家,你会责怪我吗?我说不会的。小庆又问,以后我结婚成家,婚礼上我就管蒋叔叔叫爸,你同意吗?我说蒋叔叔就是你的再生之父。”
相机拿在手中,我想定格来时看到的那抹笑容,可是直到最后,他都不曾能止住流泪。
父亲常年瘫痪,女儿年幼艰辛;父亲双腿截肢,女儿东渡扶桑。相拥血和泪走过的日子经不起痛楚回忆。8年来,李自江延续了生命,李小庆延续了幸福,凄凉李家延续了温馨与梦想。相信在这个尘世上,这对患难父女绝不是天边眼前唯一的骨肉,因为还有今生今世的恩人用——
爱心伴随那苦难岁月。
 
困难户脱贫致富
蒋龙生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事迹传开后,得到了各级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20084月,全省公安系统组织十大爱民模范评选活动,蒋龙生以高票当选,荣记个人一等功,个人奖励一万元。2009年7月份,中华慈善总会举办十五周年庆典表彰活动,蒋龙生被评为“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成为南通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人民警察。
面对荣誉,蒋龙生十分平静。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人民警察应该做的事,这是组织上对我的关心,也是对我的鞭策,我既不能贪功也不能自傲。2009年下半年,全县组织开展“万名党员联万户活动”,角斜镇周庄村是县公安局的帮扶村。蒋龙生多次深入村中开展调研。通过走访村支部,蒋龙生得知该村一户名叫康存根的村民,是村里的特困户。有了思想准备的他,踏进康存根的家门,还是被康家的境况所震惊。修建于七十年代的三间红砖瓦房,由于年久失修,屋顶已经残破。男主人患有严重的腰椎盘突出症,已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他的妻子智商较低,只能料理简单家务。唯一的女儿身患残疾,七年前与一残疾人结合,生育一子。三年后,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她,在家门前投井自杀。
频遭不幸的康家举步维艰,蒋龙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又一次迸发出来。他多次找老康谈心,让他谈家庭的困难和今后的设想,鼓励他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他开始精心实施他的帮扶计划,他找到镇党委书记,请求他协调相关部门,减免孩子的入托费用。孩子上学的问题解决后,他又和老康谈发展理思路,要求他结合自身特长和身体条件,寻找发家致富项目。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论证,老康有了初步设想:村里的车口是由村民承包经营的,以中南河为界划片承包,来年是新一轮承包期,他想与人合伙竞标河南片的3个车口,标的8千元,年收益7千元。同时他自己有过养鱼经历,家门前又是一条天然河道,水质条件较好。好好经营,一年可以收益5千元,身体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搞搞山羊和蚕桑养殖。现在紧缺的就是先期投入资金。
看到老康眼里燃起的希望和流露的担心,蒋龙生心里有了底,他说:资金的问题不要你操心,组织上给了我一万元,这钱我会如数交给你,每一份钱你都要用到刀刃上。我要用这钱作为启动,考虑你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力争三年让你翻建新房。贴心的话语说得老康心里热呼呼的,也进一步坚定了他改变家庭落后面貌的决心。
2009年帮扶计划付诸实施后,蒋龙生坚持每周与老康通一次电话,每月登门了解老康的发展情况。2010年年初,老康着手承包水面养鱼,投入2千尾鱼苗,年底有望收获1吨成品鱼。610日,老康与5个村民联手中标。根据分工,由他负责给车口放水。利用空余时间,老康又购进了25只种羊进行山羊繁殖,一段时间已培育小羊25只,正常情况下,年底能达到60只的规模,年收入不低于1万元。通过春秋两季养蚕,已获利3千元。老康说:“只要我身体还行,掐指算算今年可以增收2万元。”如今的老康不仅仅是脱贫致富,还搞起了规模养殖,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羊专业户。(海安县公安局 童国华 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