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慈善之光 征文竞赛】《那双慈祥的眼睛》

【信息时间: 2013-03-25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人的一生,大部份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但有些记忆却会使你终生难忘,刻骨铭心。
在那个大刮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我下乡潮汕平原一个农村插队。有一次,公社安排知青到南窖修建水电站。水电站是省的重点工程,县里各公社都派出精兵强将,参加修水利大会战。每天,我们都光着脚板在湍急的水流中扛石头,由于水势汹猛,步履艰难,稍不留意就会跌倒。那些天,由于生产队有事,我未能跟大部队上山。几天后,我自己到车站买车票去河田公社,当汽车到达河田公社车站时,已经是上午十点多钟。车站距离南窖水电站工地还要走二十多公里的山路,我背着棉被背包,还带着一些日常用品,艰难上路。两个小时过后,大约已走了一半的路程,一路上除了偶尔听到小鸟的啼叫声和山风吹拂树林的沙沙声响之外,整个自然环境静得出奇。
由于急着赶路,干粮和水壶放在汽车里忘了带。这时候,口渴和饥饿一齐袭来,腰酸背麻双脚已经迈不开。我解开背包放在树旁,顿觉天旋地转,眼睛模糊、热汗加剧、耳朵轰鸣,我差点要倒下去了,只有靠意志和毅力支撑着。在这前不见村庄后没有店铺的山道上跋涉,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困难,我真怀疑自己能走完乘下的那一半路程。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发现前面树林里有一间茅屋,我眼前为之一亮,走到茅屋跟前轻轻敲门。过了一会,门开了,一位老大娘出现在我的面前,她约六十多岁,驼背,皮肤黝黑,皮肉松弛,脸上皱纹毕现,那双瘦得皮包骨的手青筋裸露,走路的姿态令人见怜。她弱不禁风,象挂在树上的深秋枯叶,随时都会被风吹落。她瘦弱的身体是长期的营养不良所造成,那双眼睛虽缺乏神气却非常慈祥。她在一堆枯瘦的地瓜藤里小心翼翼地捡拾着一个个小得可怜的地瓜。家具非常简陋,距离门不远的地方放一个大水缸,水缸旁边是用几块砖垒起来的炉灶,睡床是几块木板串成的,下面用两条木椅条做支撑。墙的角落还放着锄头、尖担、绳索、镰刀、水桶等农具。家里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老大娘知道我是知青,慈爱地对我说:“小青年,走累了吧,喝杯水,有什么事吗?”由于身份是知青,随便说出肚子饿,觉得很难为情,只能违心地对她说:“大娘,是这样的,有一位农友,口渴得要昏过去了,你家里有鸡蛋卖吗?我想买几个冲水让他喝下去养养神气。” 老大娘没有马上回答,她只是打量着我。我见她有点犹豫,马上从口袋里拿出两块钱。老大娘摇摇头说:“这个年代,人都没得吃,那有粮食可养鸡。”是啊,在那个粮食不够地瓜代,瓜菜谷糠交代吃的年代里,一般农家都养不起鸡,更何况在这荒山僻壤。这时,屋里传来孩子的叫声:“奶奶,我肚子饿……”。我对老大娘说:“不好意思,打扰了”于是我继续赶路。由于稍事休息,我的双脚没有刚才那么沉重,但饥饿却在加剧,走着走着,眼前金星忽闪。忽然身后传来脚步声,边跑边喊:“叔叔”。我回头一看,是个小孩,约十一、二岁,我停住了脚步,小孩手里拿着两个熟地瓜,对我说:“我奶奶说你在撒谎,你已经饿得受不了。”说完,把两个地瓜塞到我的手里,转身就跑。接过地瓜,我茫然不知所措,我本想说:“我不饿”,但立即似乎听到老大娘对我说:“你在说谎!”我回头遥望那间掩映在林子里的茅屋,好久好久,心中产生了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复杂情绪。这两个地瓜,帮助我走完山路的全程,顺利到达水电站指挥部……
多年之后,我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拜访老大娘,老大娘熬不过那个饥馑的年代,已经作古多年了。茅屋依旧,睹物思人,我的心里非常痛苦,眼里闪烁着泪花;尽管,那双眼睛已不复存在,我却以儿子对母亲的虔诚,端端正正的立在茅屋前,心里默默地悼念她。老大娘与我非亲非戚,只是萍水相逢,我不知道她的姓名,更不了解她的身世。但她在我的记忆里,常常引起我莫名的感动,她那双慈祥的眼睛时刻指引着我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侯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