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文化

【慈善之光 征文竞赛】慈善爷爷于达义

【信息时间: 2013-03-25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大公镇有一位慈眉善目、心地善良的老人。退休10多年来,一门心思扑在关爱青少年一代的事业上。他,虽然年逾古稀,但前进的脚步从没放缓;他,虽已离开在职时的工作岗位,但忙碌的身影却没停止;他,脊背虽不再挺拔,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但依然有着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他崇德尚善的言行,给全镇“五老”们以示范引领的力量;他不求回报、淡泊名利的为人,在干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贫困学子募款捐助的善举,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的爱戴与尊重,一声声“慈善爷爷”的童言稚语,一句句亲热的问候话语,表达了对老人的无比感恩之情。他,就是大公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于达义。
在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10多年的日日夜夜,他情系学子,时刻牵挂在心的是一些因病因灾致贫而濒临辍学的贫困生、孤残生以及留守儿童。总是自掏腰包,慷慨解囊,献出爱心、送去温暖。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仅仅依靠一个人、少数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要是能把社会各界都发动起来,形成一股力量,那该多好呢?于是便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在全乡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教师、离退休干部中发起“一日捐”活动倡议,“为了孩子,宁可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酒,少下一回馆子”的活动。他的想法,受到了党委一班人的高度重视,都觉得这一做法意义深远,开会发动,立即实施。于是一场“为了孩子,大家都来献出一份爱”的热潮在原古贲乡各地兴起。
在整个工作进程中,老于和关工委一班人跑上跑下,走东往西,不分白天黑夜,到处游说,不时的将资金到账的进度,向党委回报。通过广播会议等宣传媒体,向各单位公布,从1999年至2004年连续6年的不懈努力,全县第一家关工基金正式建立了。老于根据惯例章程,每年从这笔20万元的专项资金利息部分中取出2万元用于解决特困生的学习费用。
2004年,他密切配合县妇联在原古贲乡办起了全县第一个春蕾班。他又凭借关系,争取到县农商行对20个春蕾班学院的1.2万元的资助。次年,乡镇合并后,又争取到县机关关工委以每年6000元的资助费用,对第二个春蕾班的资助。以上两家,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2007年至2010年,经党委研究同意,他又和关工委老同志先后花了十多天时间,走了20多家企事业单位,为贫困生与老总间架起了金桥,落实结对助学款6.08万元,前后13年来,总共筹集资金73.43万元,使全镇430多人次,因灾因病等无力求学深造的青少年得到救助,找到了支撑,看到了希望。
常河村16组陈某,父母双亡。保外就医回来后,孤身一人,无人管教,缺少亲情。老于便以家庭法制文化室为抓手,让他学习法律常识,教其做人的道理,借钱给他修房子,为其联系工作,还为外来妹的妻子办户口居住手续,联系学校照顾其子女上学,就业,使陈某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据了解,经他介绍就业的不下七、八人之多。
从个人的行为,到集体行为,从经济扶贫到就业扶贫,从单向性的输血到增强双向性的造血功能,他们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10数年的刻意坚守。老于的凡人义举,是对“善”字的最好诠释,善有善报,大德必大寿。老于收获的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好人一生平安!(刘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