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下河水乡海安县南莫镇街西一个并不显眼的地方,有一家两间小平房的修理店。尽管店铺不大,也无显目的招牌,但是寒来暑往,日出日落,每天前来修理补旧的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大家都亲切地尊称获评海安县十佳残疾人称号的该店的主人刘长怀叫“轮椅上的行善人,小巷里的活雷锋”。南通市电台、海安电台、电视台以“轮椅上的活雷锋”为主题报道了刘长怀乐于助人、行善乡里的先进事迹。
说起这位时年五十二岁的刘师傅,并不是一个肢体健全的人,而是一个下肢瘫痪,靠双手拿着小板凳挪步前行的重残人。他在两岁那一年,不幸突患重病,双腿肌肉萎缩,不能站立走路。从此他用自己的一双小手支撑度过了艰辛的童年、少年,也练就了坚强的求生意志。十几岁上,他就走上自学修理手艺,自谋生计的漫漫人生路。时至今日,一晃四十年干过来了,所修理的物件,数量用卡车装也有几十车。他不仅为自己开辟了自谋生计的人生之路,更为社会树立了身残志坚,心善手巧的美好形象。
诚信服务有口碑
常言说得好:人无笑脸莫开店,真诚待人顾客多。刘长怀师傅一直以此为服务理念,在这数十年的服务修理中,不论生活多么艰难,行走多么不便,还是碰到不顺心的事儿,他每天都是以满腔的热情,温和的口气,笑迎前来修理的八方顾客。大家见了他的满面春风,心里都感到很高兴。在刘师傅两间不大的店铺兼住宅内,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所有物件也收拾安排得井井有条,显得很整洁、得体,让人看了很舒心。其中一台小小的图像清晰的电视机,安放在修理处的上方,这是他特意为顾客安排的,好让顾客一边等待修理,一边收看电视节目,不但使顾客不觉得等待的时间长,而且还愉悦了身心。有时前来修理的顾客是老人、小孩,他也是真诚相待,老少无欺,一视同仁。每逢到了冬季,白天时间短,修理业务多,白天未能全部修理好,他就晚上加夜班修理,保证顾客第二天早上来时能拿到修补好的物件,从不食言,从不让顾客多跑一趟,如果哪位顾客手头无零钱,他都不计较收费,甚至一分钱修理费都不收取,真正让每一位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乐意再来。
优质服务赢心碑
刘师傅的修理店,所修物件品种繁杂,不仅修理凉鞋、皮鞋、球鞋、布鞋,而且还修理各各色书包、挎包、雨伞等等。在修理时,他不管难度大小,总是认真对待,讲究修理质量,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力求修后外观好看一点,使用的时间长一点,穿用时感觉舒适一点。为了练成技能,他付出了许多辛劳和汗水。在刚开始学修理时,他对修理技术是一窍不通,但他不畏难,不怕苦,敢于挑战自我,经过反复勤学苦练,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各项修理技能。比如他刚开始使用锥子、刀子修鞋子,有的鞋子质地硬,有的鞋子质地软,他有时稍不注意,用力不匀,他的手就被锥子刺破或被刀子划伤。又如,他购回了一台旧的补鞋机,当初他既不懂原理,又不会操作,更不会维修,但他顶着困难上,以宁可不吃饭,少睡觉的倔强劲,专心学,反复练,读一针,看一针,时隔不久,终于把它弄懂学会了。他所修的鞋子,针腿细,不过疏,所修的部位,表面光滑,看上去就和新的差不多。他所订的鞋掌,总是选用好的材料,订得牢,订得平,不刺脚跟。他所修的拉链,闭合自如,使用时间长。不少顾客物件修好后,都夸他身残心灵手艺精,修得好,并亲切地道一声:刘师傅,谢谢您!
爱心服务树丰碑
干修理服务业这一行,是吃的百家饭,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挣钱才可持久。身体重残的刘师傅更深谙这其中的道理。他在真诚待客、热情服务、追求高质量的同时,所收的修理工本费,总比别人低。就拿目前来说,比如顾客修配一个拉链,别的修理工一般收取工本费三元,而他仅收一元。又比如修理一双皮鞋,用线缝好,要花一个多小时,人家收取工本费六元,而他只收三至四元。当遇到家庭困难的顾客,他不收工钱,只收成本费。有一些低保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找他修理衣物,他从不收取一分钱。特别是一些残疾人来修物件,或是托人来找他修东西,刘师傅以“同是天涯残疾人”、“残疾人帮残疾人”的承诺免费修理物件,残疾人都自豪地称他是“残疾人明星”。有时一些中小学生来修包补鞋,他都不收钱,免费修理。学生娃们都相互传诵:南莫西街真的有位身残心善的活雷锋。这些年来,给群众免费的金额不下上万元。
每年3月5日学雷锋活动,刘长怀总是赶到街头义务修理一整天,修理物件几十件不收一分钱,他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轮椅上的雷锋”。
优质的服务,行善的奉献,过硬的技术,低廉的收费,天长日久,刘长怀赢得了人们的良好口碑,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从1991年海安县残联成立以来,他连续三届光荣地出席了县残疾人代表大会,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不断增强了自立自强的信心。现在刘师傅的生活过得虽不算多富裕,但他靠自己聪明的头脑,勤劳的双手,美好的心灵,开辟出了一条自己谋生的道路,加上党和政府的关怀,小日子过得也不算寒酸。每当到了傍晚空闲时,他就坐着政府配发的那辆心爱的轮椅,到镇区周围兜兜风,散散心,遇上亲朋好友时聊一聊,消除一天的劳累和一切烦恼,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第二天又一批顾客的到来。如今每当他回顾起三十多年前仅用一个自制的炭炉,一个自制的烙铁,一把锉刀,一瓶胶水,一个旧的柳条框,一些旧的凉鞋皮,开始学修理时的那一段艰辛岁月。比比现在得心应手搞修理和过着吃不愁、穿不愁、用不愁的好日子。他的脸上就会情不自禁地露出会心的微笑,他笑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笑出了心中的自信和舒心。是啊,一个下肢完全瘫痪的人,能做到自己谋生计,丰衣足食,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真不容易啊!他的这种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和所践行的便民服务、行善乡坊的理念,不正是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吗!(严晓峰、严俊、黄荣俊、王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