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慈善救助之举 温暖弱势群体之心
现代慈善事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重要补充,是和谐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要“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这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慈善事业实质上就是通过慈善道德的驱促,让社会的富者和一切有资助能力的好人自觉地捐赠和奉献,让社会弱势群体及时得到救助和解困,从而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关心社会困难群体,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有利于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增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们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认识慈善事业,发展慈善事业。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来就有扶贫助困、济世救人的传统美德。我们的祖先早就崇尚“老有所享、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我们海安人民自古以来也同样具有热心社会福利、兴办慈善事业的光荣传统。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海安地区的一些乡坤贤达就有募捐创办慈善机构的事例,海安镇先后设立过恤嫠局、赈粥厂、迎生堂、施教局、育婴堂等。新中国成立后,县乡两级政府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给予很大的关注,创办了不少的社会福利事业。1998年,我县成立了慈善会,这是建国后我县成立的第一个全局性、非营利性,以慈善为唯一目的的社会团体。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单就2010年为县慈善基金会建立而开展的大募捐活动中,不少企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诸如联发集团、苏中建设集团、振大钢厂各捐赠了200万元,茧丝绸集团、鹏飞集团、蓝岳集团、华强纺织、德荣置业各捐赠了100万元,欧贝黎、文凤化纤、中洋集团、华新集团、海迅公司各捐赠了50万元,他们是我县企业界最具爱心的行为楷模。最近,在全县开展的干部职工“慈善一日捐”活动中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捐赠了1000元,为干群带了好头。
我县慈善事业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开拓创新举措,打造品牌,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是积极开拓慈善募捐工作新途径。例如今年7月我县孔锦文先生、王爱廉女士两位90多岁的爱心老人,把他们毕生积蓄的100万元捐赠给慈善事业,建立了冠名爱心助困基金,成为海安的“宋英”,这是值得我们全县人民敬佩和学习的凡人义举。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宣传这两位老人热心行善、慷慨解囊的奉献精神,积极倡导多元化的募捐方法,除建立慈善一日捐的长效机制外,还要进一步探索冠名基金、定向募捐、协议募捐等其它形式的募捐,使我县慈善救助能力稳步提升。二是努力打造具有海安特色的慈善品牌。近年来,我县慈善会和其他一些相关部门开展了一些有影响的活动,诸如慈善会的“特困大学生助学”活动,妇联的“春蕾班”活动,团县委的“希望工程助学”活动,工商联的“光彩事业”活动,关工委的“一教四帮”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不断打造品牌,以品牌提升慈善救助的水平,以品牌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县慈善事业发展水平。三是大力宣传、弘扬慈善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形成全社会以慈善救助为荣的良好风尚。要树立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例如南莫的慈善家陈茂荣,所办企业一年仅盈利10多万元,几乎全用于慈善事业,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这样的典型就要大力宣传弘扬。四是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慈善会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创新工作思路,牢牢抓住资金募集、管理、使用三个环节,严格规章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实行阳光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让捐赠者开心、放心,受捐赠者温馨、暖心。
慈善事业是人类爱心的生动展现,是和谐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充满人道关怀的光荣而崇高的事业。慈善之举情义无价,扶贫济困功德无量,让我们在十八精神的指引下,迅速行动起来,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壮大贡献一份力量,为“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县关工委 李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