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之光】“万帮老人”朱尔炎
(慈善之光竞赛征文)
在欢庆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2012年11月10日的喜日,一条造价10万多元,连接苏中里下河水乡南莫镇朱楼村最西端30多户农家住宅的水泥路正式通行,打通了海安县最西部延伸邻近县市的最后1公里村组“农5路”。人们自发地簇拥着一位倡导并带头捐献8万元造路款的银发老人燃放鞭炮,向他敬赠绣有“帮邻帮友帮他人,爱组爱村爱家乡”的锦旗。这位银发老人就是被人们誉为“万帮老人”的八十高龄的乡村退休老师朱尔炎。
帮乡亲造路
朱尔炎老人是上世纪50年代帮村组造陆的老耕读教师,退休后的月养老金也只有二千多元,平常帮老伴种田贴补家用,生活颇为节俭。朱老居住地是海安县最西部邻近通扬河,与姜堰相邻的边缘地,地势低,交通闭塞,村民出行只有一条碎砖铺成的乡间土路,拖拉机装运东西也很难出入。由于新合并的朱楼村资金较为拮据,这条道行路一直未能列入镇村计划。看到村邻们忧心如焚、议论纷纷,素以“帮邻帮友帮他人”著称的热心老人朱尔炎心头沉甸甸的,在庆祝共和国63周年的日子,主动跟老伴协商,决定拿出退休积攒的6万多元养老金,向儿子打借条借2万元,带头捐资8万元为乡邻修上“爱心路”,为海安打通最西部与外县市连接的最后一公里村组路。在朱老的带动下,周边村邻纷纷加入造路行列,有的主动调田,有的主动清除沟渠杂物,有的义务运土,终于赶在朱老80岁生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11月10日,造好了朱楼村长1.3公里、宽3米的第一条村组连接散居村民的“爱心农五路”。村民们纷纷打电话告知外地亲友和在外的子女、亲人,让他们开着轿车、摩托车、电瓶车赶回家,看看家乡通行的水泥路,感谢带头捐资造路的朱老!南莫镇退教协领导、本村支书、村主任参加了道路通行仪式,村民们真情建议用朱老的大号命名新路,但老人家真诚婉谢了盛情建言,用“朱楼爱乡路”来命名。村里授予朱老“荣誉村民”称号。
帮村邻排忧
朱老平时很有人缘,待人和蔼可亲,乐于助人。平时,他自己省吃俭用,对村邻热心相帮。每个月里,他总拿出一半的养老金放在身边,遇有群众手头紧,急需用钱,随时拿出三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地把钱借给人家,从不要人家打借条,即使人家一时给遗忘了,也从不去索要。前几年,邻居王老汉几人搞小贩运,差数千元周转,找到朱老,朱老当即赶到银行取回钱借给他们,使他们顺利成交生意,赚了钱。王老汉几人要付给朱老利息,朱老没有收一分钱好处。人们都由衷称赞朱老是帮助村邻的“及时雨”。
朱老家住路边,来往歇息的人多,借物件的人多。朱老总是多备几张座凳、几份茶水、几件农具,为村邻提供方便。特别是朱老自骑的三轮车,就成了村邻共用的“交通工具”,常常借去装粮食、运东西,接送孩子等。
帮路人解难
经常往返于朱老住宅周边路道的小贩们对朱老的热心助人的印象尤为深刻:小贩骑行的车轮胎泄气了,朱老随时借出家中的气筒来帮忙打气;路人的车轮爆胎了,朱老热心帮忙打电话找来修车师傅及时修补;今年造路期间,朱老经常站在路边引导行人让行,常被少数人斥为管闲事,他都乐此不疲,坚持不懈地当好义务交通疏导员。多年来,他把关心邻居孩子安全当成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来做,时常在风雪天站在路上叮嘱家长小心行走,安全接送孩子;遇到农忙,还主动帮着邻居接回放晚学的孩子回家,连孩子们都连声称赞朱老是“安全守护神”。
帮青年创业
一些回乡青年由于长期以种田为生,一时无法选取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朱老凭借自己老教师优势,多方与莘莘学子联系,请他们伸出援手,为新近回乡的、本地的青年农民选项目,送信息,联系就业岗位,帮助本地青年农民走上就业、创业、致富新路子。这些年来,朱老帮助本组2位回乡知识青年选上棚膜蔬菜、西瓜项目,从选址、种植、销售都倾注了心血,使原有单位面积土地的收入成倍增值。朱老从摸信息,摸行情,到联系专家和指导,扶持了本组2个青年农民创办了加工业公司,走上了创业致富路。
帮孩子辅导
关心乡村孩子的成长,一直是朱老为之奉献的天职。担任村组关工委组长的朱老对周边贫困孩子、留守孩子特别牵挂,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朱老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懂穷人家孩子的心理,不是一个称职的教育工作者。为此,他把自家的一间生活用房修建成本组孩子俱乐部,组织本组高年级孩子担任低年级孩子的学长,开展双休互帮互助学习活动;自购一些简易活动用具,指导孩子开展娱乐活动;购买儿童书籍,供孩子阅读;订阅《关心下一代周报》,赠送给贫困孩子;组织孩子开展创编迎庆18大召开的儿歌,还给孩子们奖发创作奖……
……
人生在世,也许只有普通才最真实,也最珍贵。普普通通的乡村退休老师朱尔炎,用他的真情,用他的无私,数十次帮低保人代耕土地,数十次帮空巢老人代打亲情电话,数十次帮残疾人寻求扶助,多次帮失独家庭寻求政策扶助……他能帮则帮,有求必帮,乐于相帮,赢得了“万帮老人”的口碑!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当爱心历经岁月的检验,便显得无私和崇高。据了解,朱老帮助亲友,帮助村邻,帮助他人做好事,办实事,行善事,干公益事,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数字是无法计算的,爱心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朱老感慨地说:“我要争取多为村邻、村民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因为积善行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朴实真诚的话语,道出了这位“万帮老人”的心声,坦荡如砥的胸怀,显示了这位银发志愿者的高尚情操。正应验了“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难抵群众的口碑!”如今,水乡南莫的父老乡亲们一提到朱尔炎老人,就会打心里夸他是德高望重的“万帮老人”,感动水乡的慈善老人!人们赞颂朱老“万帮老人”的美名,是从心里真诚地呼唤值得敬爱的新时代好人更多地涌现。
(江苏省海安县南莫镇政府办严德才、袁军、王桂华、黄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