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海安人民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历久不衰。
海安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慈善大事,当从宋代胡瑗开始。胡瑗(993-1059)是宋代理学的先驱,教育家,他学识渊博,注意“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仁宗年间,胡瑗曾到海安地域兴义学,不管是富家子弟,还是贫民百姓,他都一视同仁,诲人不倦,为纪念胡瑗义学善举,明嘉清年间,凤山建有胡安定公祠,凤山书院悬挂胡瑗画像。
范仲淹也是宋朝人,曾经做过宰相,在担任泰州西溪(东台)盐仓监期间,适逢海潮泛滥,他力主修堤,为朝廷采纳,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受命负责修筑泰州捍海堰(现海安境),治水救灾,他亲临海边勘察地形,让人把 糠撒在海涂上,待潮水涨落后再以糠漂浮的踪迹确定堰址,他征集4万余兵夫日夜苦战,终于筑成了捍海彊,后人为纪念他,将捍海彊称为范公堤。明嘉清7年,海安在西寺建范文正公祠。如今范公堤虽几经变迁,“海势日东去,沧海变桑田”,但范仲淹为海安人民所作的贡献则永载史册,百世流芳。
徐燿是地地道道的海安人,年幼丧父,由寡母卢氏抚养成人,崇祯元年(1628)登进士,曾任官龙溪、漳浦等地,后入京师任兵科给事中。他在奉令督征江浙欠赋期间,发现淮阴、泰州等地旱灾欠收,他实事求是据情上奏,免征淮阴欠赋,豁免泰州(海安)特派米万石之多,被老百姓称为“徐青天”。
清代和民国年间,由于天灾、人祸,老百姓流离失所,绅士、官员为扶持孤苦贫民生活,开始募捐集资创办慈善机构。海安镇先后设恤嫠局、延生堂、施药局、暂栖所、牛痘局、育婴堂等,李堡镇于嘉庆7年设接婴堂,曲塘镇于光绪三年设同善堂,光绪二十五年设广育粥厂。民国初年,海安镇设赈粥厂,民国8—16年,曲塘镇设陆陈公所、玉成粥厂、永安会所、接婴堂、贫儿工艺传习所等。慈善机构中,延生堂约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西寺两侧,收容数十名贫弱病残老人,地铺,粥食,每月供米饭3次,死后敛以薄棺,葬于义冢。贫而不病者,可凭技艺劳动获得补助,也有得到亲友补贴的。民国20年,韩紫石和邑人李氏出面募集款项,改善其生活,每日两粥一饭,并修建房屋,改睡高铺。育婴堂原名接婴堂,位于海安镇青云巷内,有专人负责,并雇用乳母若干名,经费来源于田产、三里闸过闸费和商贾的募捐。1949年海安解放时,政府接受婴儿35名,均抚养成人。
1950年12月,县建立游民改造所,安置游民128人。1953年,成立县生产教养院,收弃婴82人,鳏寡孤独111人,乞丐游民172人。时有工作人员6名,瓦房92间,1957年,生产教养院改名为安老院,1988年安老院更名为县社会福利院。1992年,福利院新建1000多平米的颐养院。2011年,县福利院筹资1800多万元,建起了具有256张床位,集健身、娱乐、生活、休闲为一体的“夕阳红”公寓楼。
1958年,各乡镇为安置生活无依靠的鳏寡孤老,均建立敬老院。1957-1959年,全县兴办敬老院76所,供养936名老人。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乡镇合并调整,至2011年底,全县有镇敬老院26所,供养五保老人3200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海安的慈善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壮大,县红字会、县残疾人联合会相继建立,1998年12月,县慈善会正式成立。这些慈善组织机构为社会上的孤、老、残人员,为社会弱势群体就学、就医和生活保障做了大量的工作。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组织发动下,从机关到企业、从干部到群众,开展了全县范围内的大规模募捐活动,共募集善款33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建立海安县慈善基金会。此外,爱心车队、义工联等群众性慈善组织也纷纷组建,涌现了孔祥军、蒋龙生等一大批慈善明星。今天,慈善理念、慈善意识已植根于海安人民的血液中,一个充满慈爱、充满希望的和谐乐园正在海安的大地上成长、发展、繁荣、兴旺!